我将再起——家庭的教育
(2018-02-18 07:13:51)
标签:
张静若兰 |
分类: 家长学校 |
我将再起——家庭的教育
(第二篇)
今天写《我将再起》系列的第二篇,这里我想讲讲“家庭的教育”。这是不是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是不是与“国家、社稷、天下”的宏大概念相去甚远?这么想的话,你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尤其是曾经将我国的社会形态和国外做过对比,就不难发现,中国人的家庭观与价值观、世界观、国家观,密切相关——而几乎所有中国人终生奋斗的理想或动力源,归根结底,都源自于对家庭的责任(包括对已逝去的和未来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鲜有纯粹为个人野心或私欲而奋斗的观念,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确实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国社会的活力从根本上是依赖于家庭的活力,而家庭教育的成败又是决定的因素。故,要谈国家的未来,必须谈国民的教育;而要谈国民的教育,便须首要谈中国的家庭教育。
我们今天所见的万般丑恶,没有一样不能在家庭教育的失败中找到根源。譬如年轻人的自私、任性、缺少责任感及懦弱,源于家庭自幼对其的溺爱;妇女出轨增多(相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婚姻危机蔓延及色情行业的泛滥,源于女孩自小缺乏家庭保护及有效的贞节观念教育;腐败现象几乎全民皆有份,源于人们自幼便产生的对财富和权力的盲目崇拜,而且鲜有家庭教育能够对其进行坚定的道义批判……
如果我们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或对这些问题感知不明显,因为“似乎大家都这么干”,所谓生态决定个体,毕竟谁也无法与自然相抗衡。但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你自己穿什么样再也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事;美丽或丑陋总会家喻户晓,你掩耳盗铃也是无用……譬如一旦我们走出去(这是趋势和必然),现代文明世界就会让我们的种种丑陋暴露,现出原形。近期我看到一则新闻,大意是说一名中国女富二代因在美国出境时盗窃被捕,她国内的母亲匆忙前往营救并意图行贿证人“摆平”——结果母亲也因此被捕,而女儿也被重判——显然,在这位母亲眼里,或者她所代表家庭的观念中,盗窃不是罪、行贿也不是罪;或者纵然是罪,也不是问题,能否摆平才是唯一的问题……因为这种事情在国内太常见了!当他们贯以为常的手段在法治的环境下遭到颠覆性的失败时,他们唯一的感觉或许只是不解,而不是忏悔。
也许是因为ZF过去一向管的太多,所以现在舆论也把责任推给教育体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溺爱是家长的权利,教育是老师、社会和国家的事。遗憾的是,实践证明,无论在什么时代,家庭教育谁也无法帮我们代劳;尤其是在丛林法则社会里,如果我们不好好(不舍得)管教孩子,将来世界只会更狠地教训他们。
我曾思考国人为何不愿意在有机会逆转局势的时候,对子女实施必要的惩处或用心经营出有益的家风?这或可从我今天的经历中得到答案:写这篇文时,我刚刚实施了一次对儿子的严惩,他因为不认真吃饭,使筷子掉落地上;我罚他停止吃饭并站立一个小时。这个中间,我故意到房里回避,听到我母亲不断喊他先吃饭、停止罚站,还试图扯他回到饭桌,并说“谁没掉过筷子?你爸爸是我儿子,不怕!”;而孩子的母亲则质问我“你打算让他站多久?”......显然,一个父亲要惩戒儿子,不仅需要面对父子关系受损的风险,还要面对与自己父母及妻子关系的考验。而一旦父亲的权威不够或家庭缺乏共识,对孩子管教的目标便无法达成、甚至根本就难以实施。
从历史上看,老一辈之所以溺爱后代,有一种简单、朴素且不易察觉的观念在起作用:我吃的苦够多了,我不能再让后代吃苦;我要竭尽所能让他们享受,哪怕是虚荣,哪怕我做不到……相较而言,年轻一代父母的溺爱则大多由于无知。我们常常有意无意混淆两个概念:什么事是孩子喜欢的?什么事是对孩子有益的?
如果一件事对孩子有益而他不喜欢,我们是否愿意做?如果这只是一道选择题,我想大家很容易得满分;而一旦要付诸行动,情况就复杂多了,也许很多人会得零分。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我们家庭中有文化的成员耐心细致、有艺术地开展沟通工作,最好在生育之前就可以就教育孩子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在家庭内部达成一致、共同商定一套合适的家规。这工作的重要性,实在不亚于生育本身。
那么孩子又是怎么想的呢?是不是无一例外的抵制呢?从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儿子每受我的惩处(并无人增援他时),总会迅速从有害的亢奋回归到冷静状态,同时还常常伴随因害怕失去父爱而刻意的示好:比如不仅不生气还给我倒一杯水之类。同时我也发现,他内心的是非观念是存在的,只是意志力不够,有时需要外力才能实现自制。因此,我觉得孩子有时甚至是渴望“被管教”的——希望这个经验对年轻的父母们有所启发
从利害关系而言,家庭教育的失败,有可能使整个家庭面临“没有未来”的严酷风险。而家庭的不稳定如果过于严重,也必将传导至社会,成为许多危害的乱源。这值得所有以追逐名利成功为己任的年轻父母所警惕的:也许你穷尽一生创造了许多财富或终于登上了权力的高位——但,一个不肖之子就足以让你输得一败涂地!
……最后,我们回到国家的层面,从民族未来的高度去审视家庭教育的历史责任——这一方面,没有比宋美龄女士说的更好了:
“如果我们以坚决的努力,教导孩子按照有利于国家的建设性路线去思想和行动,那么在造就有价值的公民方面,必能获得成功,这些公民能将他们之所学以及灌输给他们的一切主义,一一传授给人民。”(1940年6月,《我将再起-抗战的教育中心》)
“在过去的赠言中,我一直强调教育的本质而非教育的形式。在过去二十五年里,尽人皆知,美国的教育,因受放任哲学的影响,而导致了严重的衰退。家长的随便态度和教学的不良坏境,更对学生造成了实质的伤害。”(1987年6月12日,《宋美龄自述-毕业是追求知识的里程碑》)
“我们只有接受巴克莱先生尖锐而真实的结论,他说:这些证据在显示美国的教育已经频临破产;美国教育破产的责任,应由传播媒介、懒惰的家长、无知而恶劣的同辈压力,特别是那些剥夺青年思考能力的所谓前卫、时髦的ZY主义者来共同承担。”(1987年6月12日,《宋美龄自述-美国教育频临破产》)
“教师们应永远牢记在心,为国家的利益并创造我民族的前途计,我们必须要向可塑性的青年头脑,灌输适当的知识,使其认识人生爱国的目的。”(1940年6月《我将再起-抗战的教育中心》)
“过去我国妇女界的幽禁生活虽属一种有害的束缚,然而今天所赋予的自由,可能又过分无拘无束,结果同属有害。只有坚定的人格才会经得起这种尚未习惯的独立,以及尊亲管束的骤然废除的危险。放荡不羁时常被误以为就是自由……青年人是逸出轨外了,要想实行一番顺利的纠正,却非易事。唯一可做的事便是由教育工作者促使青年重视荣誉,并以智慧和耐心,指导那必然澎湃的精力和活力,向有益于国家福祉的路途前进。”(1940年6月《我将再起-妇女与家庭》)
“要使我们的国家强盛繁荣,而恢复我们民族从前的光荣,唯一途径,是人人都能尽他的责任。我们的努力,还得调和一致。从前有句话说:一箭易折,众矢难摧。倘使全国的国民,不论什么地位,什么职业,都能把福利国家、福利社会作为工作的目标,不存一丝一毫的自私心,自奉力求简约,服务不辞劳苦,我们一定可以把国家从危亡中救援出来,如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还得刻苦实行,有牺牲精神,只说不做事是毫无用处的。”(1936年1月,《蒋夫人言论集-合作与牺牲精神》)
(于2017年4月3日12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