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李玫瑾来绍作讲座,告诉你用哲学的眼光看家教

标签:
浙江在线 |
分类: 家长学校 |
满头银发的李玫瑾教授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曾就马加爵犯罪心理、药家鑫犯罪心理等做过点评,也曾因“弹钢琴杀人法”而陷入漫天口水之中。
昨天晚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应绍兴市妇联的邀请来绍作《家庭中的心理抚养》的讲座,吸引众多家长前去听课。在讲座开场前,记者在后台采访到了她,她就家庭教育问题,以及最近的热点案件,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记者:您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学,为何现在更多是在作家庭教育的巡讲?
李玫瑾:我从事犯罪心理研究,犯罪嫌疑人很多时候是不会和你说实话的,甚至有各种各样的掩饰,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我多了解他经历了什么。当你了解了他经历了什么,就会明白。因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之前的一个折射。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大人的问题,是他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显现。林森浩、药家鑫、马加爵,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的问题其实是他们经历的一种折射。
人性的情感是养出来的,当他依恋你的时候,你才能在心理上控制他,你才能真正地对他发生心理影响和教育——最具体的人就是生他养他的父母。现在有的人让祖辈养大孩子,当你失去了对孩子的心理控制力时,你发现他出问题,你想改变他,就没机会了。
这就是我拿出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精力,来做家庭教育巡讲的原因。因为我认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
记者:您说过家庭教育最佳时期是在孩子12岁以前,其中1~6岁又最为关键。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家长还可以弥补吗?
李玫瑾:在孩子18岁之前,父母仍然有很多机会。无论什么教育,情感都是第一位的,然后,规矩才能立下来。
很多家庭有一种宠溺,但没有情感。宠溺是什么?把孩子当成一个可爱的动物来养,当孩子一旦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以后,就开始责怪。真正好的情感应该是一种陪伴。你成功的时候,我为你高兴,你失败的时候,我在你身边。
如果早期错过了陪伴孩子,只要在孩子还没有离开你,单独走上社会之前,还能补救。你只要做到:第一,真的做他的陪伴者。第二,要坚持原则。我非常赞成美国一位教育家“和善而坚定”这样的教育理念。
记者: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如何分工?
李玫瑾:传统的慈母严父、棍棒下出孝子,我不太赞同。我比较主张的是严母慈父。父亲恰恰是因为你有力量,而不要轻易使用暴力。最有力量的应该是心力,也就是说你能让孩子在心里尊重你、佩服你。你要在孩子最为难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告诉他怎么做:第一,这个事眼前是大事,但回过头看就不大了,要给孩子一种胸襟。第二,告诉孩子,我有力量,但我不随便滥用,而是给你一种朋友的感觉,给你建议,告诉你该怎么做。父亲,要理性和善。母亲,要坚定不宠溺。
记者:近年来,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等原因而选择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您认为是什么样的原因引起的此类悲剧?
李玫瑾:发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抑郁引起的,还有一种是因为冲突而赌气引起的。
如果是觉得生活无趣,抑郁导致的自杀,其实是孩子缺乏全方面的发展,比如运动、艺术。如果一个孩子爱好广泛,尤其爱好运动的话,一般不会发生这样的偏差。如果是因为与父母发生冲突而赌气引起的,一般都是因为学习。这涉及到父母的调整,而不是孩子的调整。
我特别主张孩子在初中这个阶段,父母关注的不是学习,而是乐趣在哪里,以及未来想做什么。你要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逼迫他达到一个怎么样的高度。当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后,就会知道能做什么,能够感受快乐和成功,就不会和父母发生势不两立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