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淡化选拔权重,名校“三位一体”录取机制对寒门学子不是利好消息
(2018-01-25 16:00:43)
标签:
新高考33模式名校录取机制弊端 |
分类: 经验.评价 |
【背景情况】
从考试科目来看,“3+3”成了各省未来高考的新模式。“3+3”模式是指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
【问题分析】
制定3+3高考新模式的初衷是:
1、确保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2、取消了学生文理分科,增加了学生自主选择性
从数学排列组合看: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的组合是可以达到二十余种,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可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潜在问题】
1、教师资源浪费严重
从目前摸底情况来看,学生选科不总是凭兴趣爱好来选的,大多数学生是按学科的难易度进行选科的。由于文科相对简单,因此选择文科的同学多一些(选政治的偏少);理科中生物较简单,因此选生物的同学多。而较难的物理、化学选择的人数偏少,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多一些。这样造成原本较少的地理、生物老师奇缺,而原本较多的物理、化学老师偏多,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学生资源也浪费严重。从长远看,将来大学招收的大多是文科学生,社会就业形式会更加严峻,会出现社会不和谐现象。而且,物理、化学人数减少,会使得将来中国物理、化学人才短缺,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会远远落后于世界科技强国。
2、分层走班不太符合国情
由于新高考分为合格考和等级考,因此分层走班是每个学校的必然选择。从实施情况看:走班制很难制定课表(少数学校为了好安排教学,动员或强制学生只能按照学校规定的3~4种或4~5种方案选科),而且来自于不同班级的学生因合格考或等级考暂时汇集在一起,学生人数多,任课教师不堪重负,教与学的效果均不佳。中国式走班和外国学生走班,因人数体量不同,效果也不同。走班制给所有高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
3、英语考2次貌似合理实则不然
本来各省市高考改革已经准备淡化英语,现在变成英语考2次,加之总分150分,使得英语成为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的“最重要”一门课。这可苦了英语老师。且不说语言只是一门对外交流的工具,现今机器翻译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人说:学好英语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有人曾做过调查: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想考2次。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是考了A+,但为了打压其他比他稍差的同学拿A+,他也会参加第2次英语考试。这既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又暴露了另一个问题:等级差只有3分是否合理?如何科学评判学生水平高低?这是政策制定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有效应对的问题。
4、数学取消文理科考试势必降低难度
数学取消文理科后,势必造成数学考试难度下降,再加上物理、化学成为选考科目。因此男生高考比较吃亏。从2015、2016年高考就能看出端倪。考进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的女生大幅度增加,而男生大幅度减少。总体说来,男生理科天赋一般强于女生。若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中国未来的自然科学发展是存在隐患的。
5、高二提前考生物、地理等级考不合理
生物、地理在高中阶段相对较容易,提前考不科学。据我了解:闵行区某重点中学行政命令:全体学生在高二阶段必须选择生物、地理等级考,到了高三阶段只选择一门课程,只需花费较少时间,而把大多数时间花在语、数、外上面。这些学校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3+3”高考新模式的赋分不合理。选修科目的等级考实际上只有30分(折合总分70分,合格考40分),学生语数外若很强,足以弥补这个30分。须知学生和家长精着呢!因此,生物、地理提前考,以及选择科目的实际分值过少是又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
6、招生录取方式对普通学校、普通家庭不是利好消息
2009年,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的教学科研机构曾联合做了一项名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问题与对策》的调研,针对高校自主招生对江浙沪教育的影响开展调查,有人认为测试题突破了高中教材内容,对弱势群体不利,如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在学习条件上比不上处境好的学生,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弱于城市孩子,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见闻。有些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隐性门槛不低,首先学生一定要有学科竞赛高级别的获奖,这对县级以下高中的学生有失公平。
由于新高考方案淡化了高考选拔权重,突出了名牌大学“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加之走班制和选考、竞赛、自主招生、外国语送生制度的存在,高校招生有从考生之间的个人应试竞争演变为考生家庭之间综合实力较量的趋势,这对于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恐怕未必是利好消息。
自主招生已经使普通家庭的学生边缘化了,新高考模式和科目设置会使普通家庭的考生更加雪上加霜。
参考文章:上海市政协网施华《关于改进和完善目前“3+3”高考模式的建议》的政协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