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老师都不缺少爱心但都缺乏耐心
(2018-01-24 08:49:56)
标签:
时评 |
分类: 阚侃教育 |
近日,在网上看到杨济余老师的一篇博文《忏悔吧:有罪的中国大学教师们》,文中反思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这样写道:我很早就发现一个奇特现象,中小学教师子女成才者远多于大学教师子女,二三流大学教师子女成才者远多于顶尖级大学教师子女。我过去总报怨孩子学习不如我,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激,后来才知道原因就在自己身上,一心追求事业有成,疏忽了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精力太少了。
曾有一份对教师子女成才状况的调查,大体情况是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子女的成才率呈递减趋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子女成才率偏高一些。怎样认识这种现象呢?
首先,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是教师群体中最具耐心的。他们面对的是牙牙学语的小孩子,一个字、一句话要不厌其烦的重复若干遍,天天如此,月月如此,慢慢的老师们也就变得有了耐心。对待学生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便不急不躁,循循善诱。正是这种耐心,为孩子未来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生理基础。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优势突出,然而,在对待自己孩子方面,往往眼高手低,尤其是孩子小时候最缺乏的就是耐心。
其次,男孩危机源于家长太心急。为什么会出现男孩危机?为什么从幼儿园到博士男孩都失去了优势?其主要原因就是让男孩与女孩同年龄入学。有关研究显示:男孩早期生理、心理发育均落后于女孩,3.5岁女孩的大脑语言区相当于5岁男孩的水平。英国学者杰夫·哈曼对男孩的心理落后提供了量化结论:在11岁时,男生口语能力、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育水平分别比女生晚11、12和6个月。教育受制于孩子身体成长与心性成长的规律,大部分男孩家长急于让孩子早上学,不遵循男孩的成长规律,亲手导致了男孩危机的产生。
再次,所谓“差生”是缺乏耐心的教育所致。孩子个体是具有差异性的,现在的教育教学太追求速度了,课时进度快,课后作业量大,有些孩子能适应,有些孩子不适应,而是等不及的教育把一部分不适应的孩子抛在了后面,他们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慢慢就落后了,就成差生了。由此,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等受到伤害,他们越落后,落得越远。
前不久对台湾教育考察使我对“少和慢”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台湾语文教材一册只有14篇课文,每篇课文用6课时完成。大陆语文教材课文篇目大体是台湾的3倍左右,一篇文章一般是1至2课时完成,为了赶进度,每篇课文只能了解个大概,掌握个皮毛,哪有时间与精力对文章去反复阅读、揣摩、感悟、探究。实践证明,课文多了学习每一课的时间就少了,课文少了学习每一课的时间就多了。学习速度快了造成夹生饭就慢了,学习速度慢了弄深弄透了实际上就是快了。
现在家长普遍对孩子心高性急,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缺乏耐心和等待。家长一定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平常心就是看得清、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平常心不是降低标准要求,而是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要以享受之心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要享受孩子的天天进步、身心健康、平安幸福。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出类拔萃那是更高层次的一种享受。要以宽容之心学会忍耐和等待,大多家长缺乏的是忍耐和等待,在孩子的很多问题处理上不是做的不到位,而大多是越了位。
有人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是很有道理的。现在这样一个什么都在追求“快”的时代,教育也在追求速成,快速阅读、快速写作、快速记忆……。教育追求快并没有错,但如果不顾及成长的质量而盲目加速,就会伤害成长,就成了拔苗助长,就会欲速则不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