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很多人说,当今社会读书无用了,上大学无用了。媒体曾报道一个这样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其实这样说的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而已。我要说的是,为了未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养活自己,并不是我们上大学的目的,上大学,我们只是想通过这个途径,这个平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综合能力,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础。所以,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而随波逐流。随波逐流当然落得“安全”,可是生活需要个性,人生需要思考,就必须要读书。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竞争力的锻造。再说了,每个人迟早会被柴米油盐所束缚,那么不趁大学时光体验一把理想主义的生活,更待何时呢?
当然,农民工表弟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还有一层含义,读书无用,背后是不是教育无用?我们学习的东西是不是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了?但是面对浮躁的社会,还真不好说是学校错了还是社会扭曲。比如上学的时候严厉打击作弊,工作之后老板教你,你不会不能去抄啊?两套完完全全不一样的规则以毕业为分水岭,分分钟教你做人。学校里把人教傻,社会上又把好人玩残。但是人类社会的大方向是通向文明的。社会一直都是在进步的。
所以,社会越是浮躁,内心越要淡定,只有读书思考内心平静才能抵御外界的干扰。保持自己心中不变的信念与态度…
我看过一篇文章,《读书意味着你还在奋斗,还有不满》,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写的。他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迟早要淘汰出局。读书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谈读书其实是这个意义,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知书,知耻,知足。知书识礼其实是中国人的说法,知书才能识礼。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有那么多,但仔细一想,却也简单,简单到有时候从这个人使用的手机型号,我们就可以判定一个人。可是,如果从他/她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来看,是不是会更准确一点呢?
其实,一个人经历了什么,读了什么书。 看过什么样的风景,
最后全会体现在他说的话。做的事上。现在的年代,没文化就要挨打,有文化的,打起人来,根本就是兵不刃血。如果读书对于富人是一种锦上添花,那对于普通人就是救命草。读书带来的改变总是潜移默化。往往,好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为风景,言谈微笑亦带情。不读书不但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有可能连自己的孩子也教不好。你的素质品行,直接影响你的后代。祸及子孙,这才是世界对不读书的人最残酷的惩罚。
如果说农业时代靠体力,工业时代靠技能,那么信息时代就是靠读书靠知识。今天读书,不是兴趣,不是选择,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必修课!因为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法制化,靠投机、取巧、钻营获得财富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不读书、无一技之长、没有持久的学习力,真的会被社会淘汰。
那么应该读什么书呢?这是个老话题,也有新含义。读书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读书宜博,但不能太泛。读书需精,但不能钻入牛角尖。不然也会把自己读成迂腐的“孔乙己”,读书有用,但不能功利。许多流行的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那些快餐式的小故事,实在毫无价值。只有经过时代淘汰而岿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去读一遍两遍以致于无数遍。
如果让我推荐几本书,大家可以读读凯文凯利写的三部曲:必然+科技想要什么+失控。三本书详细阐述了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还有我最近读的大刘写的科幻小说,三体。也能让你脑洞大开。当然我只是建议而已。
叔本华有一本书叫《孤独读书术》,讲的就是如何高效的读书,叔本华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他认为在不思考的前提下读很多书,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叔本华说,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驱赶那些热爱学习的人,但是,我相信,它一定会变着花样,惩罚那些不努力读书的人。读书吧,纵然一生落魄,但仍享有片刻的快意恩仇,纵然一生平庸,但仍感谢年轻的自己仗义拔剑,人生在世,躯体百斤,但走时,灵魂重了一点点,那就很自豪,这是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