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量加大,考生如何“快”与“准”?
(2017-12-09 15:19:45)
标签:
文/zhangwei柳栖士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2017年全国考纲取消选考模块,增加阅读量,这无疑需要考生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快”与“准”,在大势所趋的“快”标准下,如何强化精准阅读能力呢?
阅读能力的核心指标是“快”和“准”。“快”,是时代所趋,近几年逐渐为命题者所重,北京卷文字量增加千字左右,新增多文本题型,就是着眼于对“快”的考查。而“精准”与否,则始终是阅读能力强弱的关键所在。
语文成绩优秀,有赖于日积月累所形成的语文素养。但语文素养好,却并不意味着语文应试能力就一定强。如果把语文学习看作打造宝刀,那么,素养好就类似于这把刀用钢很好,真材实料,但要真正成为利器,这还不够,还需开刃。好钢开刃,方能吹毛断发,削铁如泥,成为秋水宝刀,干将莫邪。对语文学习来讲,开刃就意味着培育语文的应试能力,尤其是训练和提升考生的精准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语文应试能力、精准阅读能力,这是一个由大到小的同心圆,是一条不断聚焦的能力线。可以说,精准阅读能力是语文应试能力的重中之重,是考生语文素养在考场上的核心体现。可惜的是,精准阅读能力恰恰是考生普遍的弱点,大量考生不但缺乏这种能力,甚至连精准阅读的意识都没有。
读懂文本,读懂题目,精准作答,做题的每个环节都与精准阅读能力密切相关;多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和写作,每个板块的得失都与精准阅读能力的强弱成正比。作为常在高三的教师,我发现学生卷面上的一切问题,几乎都与精准阅读有关。我甚至会武断地告诉学生:高考不考阅读能力,考的是精准阅读的能力。
从试题到答案,例解“精准阅读能力”,无疑有最直观的感受。
例1:解释“高墙大院”一词在文中的含义。(3分)
本题出自大阅读《套袖》。答案只涉及文本第③段,篇幅适中而比较典型。下面就分析解题过程,呈现学生答案,使同学们“窥一斑而知全豹”,能够体会精准阅读的意识和能力在语文应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先来看相关文段。
后一篇:关于高阶思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