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新教材的最大“亮点”?
(2017-10-02 09:12:14)
标签:
阚兆成时评 |
分类: 阚侃教育 |
今年秋季开学,对于全国上千万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门课的课本和原来使用的教材不同了,新生们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一标多本”的教材时代正式终结,重回国家统编教材时代。本次教材编写亮点纷呈,但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教材建设重回“重工业”时代。
2011年10月14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上,发布了论坛主办方与中国教育网合作开展关于“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的网络调查。该调查显示:公众对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表示很满意、比较满意的比例依次为:17.6%(小学)、13.8%(初中)、12.4%(高中)。有高达73%的老师认同“新课改后学科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教学难度加大”的意见。(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电)
刘伯承元帅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学院的院长,他将教材建设比作“重工业”。他说,教材工作极其重要,它是育人的基础,老师拿着教材教,学生依靠教材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理论、思想等等,多半来自教材,来自教材的启发和引导。没有教材,便没有系统完整规范的学校教育。
国家对教材建设历来非常重视,本次课改进行了由“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的探索,由于教材建设的任务重、时间紧,铺的摊子大,用的人员多,加上部分专家对“教材也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种”的误解误导,使得部分教材成了“瓜菜代”,各种版本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的违背常识、明显编造的问题被不断揭露出来。某民间学术团体强烈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有人甚至提出,目前教材内容对孩子成长比三聚氰氨毒奶粉还要有害……
在课堂教学中,众多教师受“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观点的片面引导,出现了游离于文本之外,抛开教材另起“炉灶”;喧宾夺主,课堂拓展漫无目的;仅凭自我认知,过度的进行个性化解读等现象。
近年来,很多人都误读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认为,例子就是样品,必须有代表性、示范性,即内容和形式都堪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例子不但都能成为“范例”,而且都能成为“适例”,不深不浅,恰到好处。叶先生所说的例子应该是高于课本、好于课本的例子,我们有多少老师能够达到这种要求呢?
教材编写使用是国之大事,民之关切,一个国家应该有健全的国家教材制度。今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统筹指导和管理全国的教材工作。为了编好这三科教材,教育部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140多人,历时5年才编写完成。为了确保质量,这次统编三科教材采取了编审分离的原则。凡是参与编写教材的专家,水平再高也不能参与到审查过程中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110多位专家参与审查工作,对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进行了全面把关。
本次教材改革,使教材建设重回重规律、重育人、重质量的路子上来,重回教育工作的“重工业”,把教材建设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来抓,这才是这次教材改革的最大亮点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