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生龙:你还不去陪伴孩子吗——语言对学习的影响
(2017-09-07 07:10:22)
标签:
京师书院bigdata |
分类: 家长学校 |
在孩子成长的婴幼儿时期,不同家庭给予孩子的成长环境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身心成长,每天都坚持要抽出一段时间来陪伴孩子,和孩子说话、进行沟通和交流,努力为孩子营造比较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借助语言来认识大千世界。也有的家长缺乏这样的意识,平时在单位里忙于工作,回到家之后自己沉眠于手机或者IPAD的游戏之中,对孩子不管不问;或者将孩子的抚养事项全部交由祖辈来承担,自己做撒手掌柜。而很多孩子的爷爷奶奶,会将主要的心思放在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方面,对孩子精神世界、对孩子语言的训练和拓展明显关注不够。
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都是单位的骨干,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孩子出生之后,父亲一直忙着在外打拼,母亲休完了产假之后为了心无旁骛地工作,硬生生给孩子断了奶,并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到了周末,他们才有机会去看望一下孩子,在婆婆家里吃顿饭,然后就走了。这位婆婆平时就不爱说话,也很少和外界进行交流,自从带了孩子之后,出门的时间更少了。孩子整天被关在房间里,不是看电视就是自己玩。等到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小夫妻才发现有些不对劲:孩子语言障碍严重,基本上不会和人交流,且十分胆小。
在语言贫瘠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就将面临第一个难关:他将听不懂老师说,甚至听不懂同学所说的话。我们知道,人要理解一件事情,一定是因为与此事有关的信息,在此之前就已经通过人的某种感官进入到了人的大脑之中,在神经元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神经回路,并被大脑所记忆。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通过会话交流、通过听觉系统来完成的。当与此类似的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会刺激相应的神经突触,让这一神经回路再次运作起来,唤醒已有的记忆。如果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神经回路的创建过程,也没有构建起这样的神经回路,他就没有办法唤醒过去的记忆。而新的神经回路的创建是需要一段过程的,也是需要时间来保障的。教师面对群体的学习,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大部分人听明白了,并且与教师做出了呼应,教师就会以为整个群体都理解了,从而让那些在语言方面出现困难的学生陷入学习上的困境之中。
专家的研究表明,虽然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原因有很多种,但语言基础的薄弱是孩子在学习上遭遇困难甚至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有20-30%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是听不懂教师所组织的课堂对话的,他们所掌握的语言达不到学校教育的要求。
学习和理解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一个词汇、一句话,如果不经过反复多次耐心细致的训练,学生是很难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的。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一岁多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总是反复不断地聆听父母等成人的话语,然后学着自己去尝试,慢慢地理解这个词的意义。
其次,语言本身是抽象的。如果仅仅为了记住某些语言,自然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虽然有不少语言确实能背诵出来,但因为不理解其意义,过不了多久还是会被遗忘的。孩子学习语言,通常总是和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他会尝试着在某一个情境中使用一个词、一句话,然后观察成人的反应,如果成人给予他鼓励和肯定,他就会不断反复地练习,强化语言和情境之间的关联;如果得不到成人的鼓励与肯定,他就会放弃继续尝试。
第三,由此可知,语言能力的高低,与孩子日常生活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家长非常重视建立孩子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有意识地多和孩子说话和沟通,孩子就会逐渐建立起对语言的敏感,孩子的语言能力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差总是与家庭不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特别是语言交流的氛围相关联。
第四,语言表达的不一致也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上的障碍。同样一句话,不同地域的人的语言表达是不相同的,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在进城务工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语言上的障碍对学习上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凸显。如果再加上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人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协调,给孩子带来的学习困难就更大了。
学生在语言方面出现的障碍,很多时候会随着在校学习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加剧,学生自身的语言本领与学校对孩子语言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一些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因为语言能力的缘故,智力发展上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拓展阅读
常生龙:关注孩子的社会交往
对儿童来说,进学校读书是一道门槛,意味着他将从原来的家庭环境向学校环境进行过渡。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在家里自己是小皇帝,自己提出的各种要求都能及时得到响应,但到了学校,突然变成了班级中的一员,自己说的很多话、提出的很多要求常常无人理睬,这会让他非常抓狂,或许还因此而对学校产生逆反,产生不愿意去上学的想法。孩子早上总是赖在床上不愿起床,需要多次喊叫和催促;吃早餐时总是磨磨蹭蹭,动不动就上学迟到;上学所带的物品常常丢三落四,不是忘记了教材就是丢失了作业本……这些想象的背后,其实都是因为孩子想逃避学校。
孩子在学校里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源基本上都在家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现在在城市里生活的很多家庭,基本上不大与人交往,就连一个楼道里的人相遇,都像陌生人一样,会在自己的家庭和外人之间划出一条非常清晰的界限,放佛一条鸿沟把自己的家庭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对外部世界的过度谨慎甚至敌意的态度,会在无形之中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不能自然地和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来。在孩子2-3岁的时候,家长就应该为孩子今后逐渐走向社会做铺垫,让孩子经常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帮助孩子化解在游戏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引导孩子接触陌生人,让孩子克服腼腆羞怯、甚至害怕的心态,避免孩子对外部的世界和陌生人抱有敌意。
家庭环境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家庭成员每个人都被智能设备所绑架,即使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也常常无话可谈,每个人都捧着自己的手机在浏览新闻,和外界进行虚拟的互动。即使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中,也是互相低着头翻看自己的微信,家庭成员之间虽然实际的距离很近,但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很少。这非常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孩子模仿着去建立社会关系。
在孩子即将从家庭生活转移到学校生活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所处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他的人际沟通、社会交往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没有提前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甚至于在将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大哭大闹不愿意到学校去的时候,一些家长也没有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思考环境的改变给孩子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进场采取强迫的方式逼着孩子去学校,无形中更增加了孩子的无助感。
阿德勒认为,“理想的学校应当成为家庭与广泛的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它应该是一个既传授书本知识,又传授人生知识和艺术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和老师也要非常关注新入学的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一些特征,努力避免孩子一进入学校就成为问题学生,遭遇人生的一次重大失败。学生要在学校里进行十多年的学习,如果刚走进学校就因为社会交往等原因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成长。
在面对上学喜欢迟到、做事情丢三落四的学生时,教师和学校要切记不要轻易惩罚他们,如果这样做只会进一步增加他们在学校里的不快之感。社会环境的变化让学生已经感到无所适从,家长或者教师的惩罚,会更加推动他们在错误的轨道上渐行渐远,放弃自己应该在学校里所做的努力。
学校在学生进校之前,都会要求班主任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应该坚持下去并尽可能做到100%家访。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给每个班级留出一定的时间,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多做些衔接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在这些方面花费一些时间,会让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