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社会交往
(2017-08-12 06:59:11)
标签:
pplong |
分类: 家长学校 |
对儿童来说,进学校读书是一道门槛,意味着他将从原来的家庭环境向学校环境进行过渡。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在家里自己是小皇帝,自己提出的各种要求都能及时得到响应,但到了学校,突然变成了班级中的一员,自己说的很多话、提出的很多要求常常无人理睬,这会让他非常抓狂,或许还因此而对学校产生逆反,产生不愿意去上学的想法。孩子早上总是赖在床上不愿起床,需要多次喊叫和催促;吃早餐时总是磨磨蹭蹭,动不动就上学迟到;上学所带的物品常常丢三落四,不是忘记了教材就是丢失了作业本……这些想象的背后,其实都是因为孩子想逃避学校。
孩子在学校里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源基本上都在家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现在在城市里生活的很多家庭,基本上不大与人交往,就连一个楼道里的人相遇,都像陌生人一样,会在自己的家庭和外人之间划出一条非常清晰的界限,放佛一条鸿沟把自己的家庭和外部世界隔离开来。对外部世界的过度谨慎甚至敌意的态度,会在无形之中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不能自然地和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来。在孩子2-3岁的时候,家长就应该为孩子今后逐渐走向社会做铺垫,让孩子经常与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帮助孩子化解在游戏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引导孩子接触陌生人,让孩子克服腼腆羞怯、甚至害怕的心态,避免孩子对外部的世界和陌生人抱有敌意。
家庭环境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家庭成员每个人都被智能设备所绑架,即使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也常常无话可谈,每个人都捧着自己的手机在浏览新闻,和外界进行虚拟的互动。即使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过程中,也是互相低着头翻看自己的微信,家庭成员之间虽然实际的距离很近,但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很少。这非常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孩子模仿着去建立社会关系。
在孩子即将从家庭生活转移到学校生活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所处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他的人际沟通、社会交往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没有提前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甚至于在将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大哭大闹不愿意到学校去的时候,一些家长也没有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思考环境的改变给孩子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进场采取强迫的方式逼着孩子去学校,无形中更增加了孩子的无助感。
阿德勒认为,“理想的学校应当成为家庭与广泛的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它应该是一个既传授书本知识,又传授人生知识和艺术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和老师也要非常关注新入学的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一些特征,努力避免孩子一进入学校就成为问题学生,遭遇人生的一次重大失败。学生要在学校里进行十多年的学习,如果刚走进学校就因为社会交往等原因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成长。
在面对上学喜欢迟到、做事情丢三落四的学生时,教师和学校要切记不要轻易惩罚他们,如果这样做只会进一步增加他们在学校里的不快之感。社会环境的变化让学生已经感到无所适从,家长或者教师的惩罚,会更加推动他们在错误的轨道上渐行渐远,放弃自己应该在学校里所做的努力。
学校在学生进校之前,都会要求班主任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应该坚持下去并尽可能做到100%家访。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给每个班级留出一定的时间,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多做些衔接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在这些方面花费一些时间,会让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