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传统文化教育当成“花瓶”
(2017-07-19 10:11:16)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阚侃教育 |
杭州市小学三年级的一道期末语文试题是“爷爷六十大寿,你会献上什么吉言?”一位三年级的语文吴老师在朋友圈感叹,全班42个娃,18个空着不会,16个答案让人无法直视,有8个答案不着边际。
“献吉言”这样一道接地气生活化的题目,不少孩子无从答起,还有不少孩子所填的“吉言”牛头不对马嘴,这道没有超出孩子的认知范围的好题,孩子回答不上来,不仅给学校的传统文化上了一课,而且也给家庭教育上了一课。
可以说,当孩子过生日时,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亲朋好友又是赠送生日礼物,又是给孩子说吉言,寄美好希望于孩子。然而,当“爷爷”过六十大寿这个大生日时,孩子却语塞了。这道既可以考察孩子的语文知识,又可以引导孩子孝敬长辈的好题,三年级整班的学生却做不好,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
家庭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从出生到三年级,大人为孩子说过多少吉言祝福,为什么让孩子给老人“说吉言”就语塞了呢?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其实在父母身上,如果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长辈过生日时,父母领着孩子给长辈送一点小礼物,并教孩子说一些祝福话语,那么填写吉言就会手到擒来,易如反掌。无孝岂能有教?何谓“教”?左边是“孝”,右边是“文”,即通过文化来使得孩子懂得奉行“孝道”,这样才能达到教化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的目的。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摆设。近年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不少学校的特色,国学经典、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得到普遍重视,然而,一道普通的传统文化考题却难住了三年级整班的学生,这恰好是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效果的检验。把传统文化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是件好事,但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决不能把传统文化教育当成“花瓶”。但愿今后有更多“献吉言”的好题,教会孩子懂得感恩、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