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可能是因为多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彼此出现了分离现象和不应该有的误解,甚至是对立和矛盾。家校合作、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应该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家庭教育说小了,关系孩子成长成才、家庭和谐幸福,说大了,关系民族振兴、国家繁荣发展。爸爸、妈妈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也凝聚着人世间最重要的责任。我们每个家长如何肩负起责任,尽己所能和学校、社会一道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呢?
弘扬传统家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准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家长,要自觉践行传统美德,在家孝顺父母,在外谦和礼让,做人信守承诺,做事踏实努力,形成独特家风,潜移默化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良好习惯。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可见良好行为习惯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家庭是习惯的培养地,家长的生活行为影响孩子的习惯养成。
保持积极心态。父母是守护孩子最多的人,更容易感知孩子的情绪变化。我们既要及时帮助孩子缓解不良情绪,注重青春期心理辅导,自身更要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遇困不怕,知难不退,给孩子树立自信勇敢的榜样,培育孩子健康阳光的性格。
创设良好环境。“昔孟母,择邻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品质及人格发展。作为现代家长的我们更应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孩子需要哪些环境?安全是基本底线,和谐是成长沃土,民主是涵养之源。
做好示范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模仿对象,言传不如身教,与其给孩子讲枯燥的大道理,不如做好示范、当好榜样。
尊重成长规律。学习成绩永远是家长关注的重点,但分分计较、盲目攀比、增加孩子学业负担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要尊重孩子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共同制定学习目标,采取有效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孩子因学习而快乐,因学习而成长。
与学校密切沟通。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家在校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为学校教育提供参考方向,并配合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指导,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定期和孩子一起共同参与劳动、旅行、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增进亲子沟通交流的同时,帮助孩子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融入社会,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有的家长以为把自己孩子的一切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学校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为助力,有机融合,才能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发挥最大作用。学校再好,老师再负责任,也不可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到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
2.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酒桌前,从早到晚低头玩手机的父母跟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有很大差别。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3.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
4.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交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5.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夫妻恩爱,家庭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心里阳光很多。而这个是老师给不了的,却能决定孩子一生的。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你的孩子只是老师N个学生中的一个,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孩子是父母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