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能给予孩子什么?——再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017-07-03 15:49:37)
标签:

徐兵田

分类: 视点.争鸣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扉页上,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写道:“我这个老师没有特别的创造力,于是,我决定给他们我能力范围内最宝贵的东西——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要和学生相处在一起,这也是职业精神所在。由于学生的千姿百态,教师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实际情况却非常糟糕,雷夫也是如此!在自序中,他非常真诚的叙述说:“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
       喧闹的社会环境也不利于教师将精力放在教育工作上,雷夫直言不讳的指出:“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而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无知等经常在学校里占统治地位,再加上毫不领情的学生和教师队伍里素质低的人,即使是最坚强的灵魂也可能被碾碎。每一次失败通常都意味着孩子的真正潜力得不到开发。”
       相比较而言,我们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或许更加不堪。雷夫形容这是“魔鬼不处不在”。
       但是,总有一些看似不经意的事情,引领那些想摆脱“魔鬼”的教师找到自己的路。雷夫老师说:“多年前,因为疲倦和挫败感,我花了几周的时间苦苦思索,并做了一件我平时极少做的事——我质问自己教学还值不值得。前面提到的魔鬼联手把我击倒了,数到10秒时我几乎还没有站起来。”正是这种直达心底的深刻反思,让他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些许愧疚,这种内疚感让他在工作中开始有意识的探寻自身职业的价值。偶然的一次,为了帮助一位安静的女孩正确使用酒精灯,雷夫老师在操作时离火焰太近引燃了自己的头发,在他全然不知时,旁边的学生们把他一阵“狂揍”,嘴里还说着他们在试图帮助老师“灭火”的话语。看似可笑的一幕,雷夫却从中领悟了改变人生的道理:“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学,甚至连头发着了火都没有注意到,那么我前进的方向就是正确的。从那一刻起,我下定决心永远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
      在书中,我们能读到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优异表现,雷夫老师对孩子的投入似乎都能有丰硕的回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身边有些老师也天天围着学生转,对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并不逊色,但学生的表现如何呢?他们是不是也具备像56号教室里的孩子那样优秀的品质,终其一生也能对其所在的教室念念不忘?答案多是否定的,因为很多学生把能离开教室、离开老师看作是一种解放和摆脱。   
       在我看来,雷夫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卓越,在于他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教人成人!
       让每个孩子成为有人格、有信念、有团队意识的人!
       这不是一句司空见惯的口号或标语。由于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复杂性,这肯定需要教师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智慧。
       教育永远不可能在恐惧中发生。雷夫的教室里没有让人“害怕”的东西——教师不会让人害怕,学生不会让人害怕。这是一种持久的班级风气。雷夫老师在开学第一天与孩子讨论的议题就是——班级的基础是信任!口说无凭,雷夫从来都是言出必行。他通过四个步骤逐渐让学生看到老师值得信赖的做事风格,学生并以此为表率。
       首先是以信任取代恐惧。雷夫告诉我们: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它事情都可以补救。所以,雷夫从和学生见面的那一刻,就完全信任他的学生,无论是学生没完成作业还是打烂了某件物品,只要学生把这些搞砸的事情告诉雷夫,所有的事情都会得到妥善的处理。反之,师生之间的规则就会发生改变。孩子在这样的高度信任环境中,会因为拥有对老师的信任而感到自豪。
       其次要做孩子可靠的肩膀。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和老师要勇于负责,要敢于承担责任,随时为孩子们挺起可靠的肩膀。当然,我们不需要对孩子们长篇大论地谈我们多么负责任,而是要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
       班级纪律必须合乎逻辑。雷夫说:“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惩罚必须和罪行相称,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你就失去人心了。”在第56号教室,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不准参加发生不当行为时所进行的活动。
      最后要让自己成为榜样。就是这样,我们的学生始终看着老师,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因此,我们要记住雷夫老师的告诫: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别想愚弄小孩,他们很聪明,一定会识破的。
       可以发现,打造一个师生完全相互信任的班级环境,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这真的需要老师耐住性子、俯下身子去身体力行。正如雷夫所言:“为孩子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就等于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长为充满自信又快乐的人。这不容易,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赢得你的信任。然而,如果我们要求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必须用行动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优异表现的可能。请尽一切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做个公平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身为教师的你也将有所成长。”
       雷夫的教育到此仅是开端,因为他明白: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
       怎样培育学生的优秀品格?这似乎是我们共同的教育难题。但雷夫找到了方法:学生学业、人格成长的六阶段!这是孩子逐渐趋向于完美过程的路线图,也是雷夫长年累月的披荆斩棘、痛苦劳动的结果!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以恐惧为基础,因为害怕被惩罚才去做。学生除了知道“要害怕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都学不到,他们的一生也难有作为。现实教育中,对学生过分严苛的教师,容易将学生压制在这一阶段。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为了让孩子在课上或课下有良好的表现,很多教师和家长会采用加分、奖励学习用品或者支付资金的方式来打赏孩子这是常见于各种教室的普遍现象在雷夫老师看来,这其实是一种“贿赂行为”,当然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策略,因为:孩子的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学生对于有魅力或受欢迎的老师会表现出符合老师期望的行为,这似乎是人之常情,但这么做的理由全都是错的。从人格的发展来看,这种“讨好”行为很容易滋生两种不好的结果:教师自我感觉的膨胀,还有培养人的献媚心理。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学生能自知要遵守班级规则,已经表现的非常优秀了。若放眼更大的历史发展视域,循规蹈矩者却难有大的作为,雷夫是这么教学生的: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最景仰的英雄当中,有许多人之所以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悠远历史中的不凡人物是这么做的,我们学习优秀的人格品质,就要教导孩子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这是比较高的阶段,如果人人之间可以相互体谅,这个世界将是美好的。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将能从对方(他人)的角度去来看待事物,所以能更好的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在班级中,这是一种正面的感染力量,让每个人都变得仁慈、和善。比如,上自习课时能自行调节说话的音量,以免影响周围的同学;用礼貌的举止、谦和的态度身处公共场合。但这还不是雷夫理想的教育,他将引领孩子进入更高的阶段。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似乎是一种无法传授、不能描绘的阶段。这种个人行为准则只存在于个人的灵魂里,并以某种方式根植于潜意识之中,因此,教育方式只能通过有代表性的书籍、经典电影等来熏陶渐染。但是,雷夫告诉我们,达到第六阶段的孩子是有表现的:他(她)的行为不是取决于恐惧、取悦他人,或是规则,他(她)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有自己的行事方式。当然,这里的准则并不是某种怪异的偏执,而是一种定向、执着的前进力量。
       必须记住,雷夫老师从来都是言出必行的,他的学生发展“六阶段”并不是理论派的空想或某种预设架构,他在书中提出的建议及做法,都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方法。
        一、要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阅读不是一门科目,这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当然,孩子阅读必须有成人的引领和帮助,教师或家长要创设适合阅读的空间,否则,他们只能在功利的社会风气中陷入某种沼泽不能自拔,比如虚拟的网络、对分数的拼命追求。
       二、要让学生学会写作。这是一个推崇文盲文化的时代,写作才能使人思考精确。在教育中,具备良好写作习惯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打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很少,因为通过笔尖流淌的文字,他们更容易释放内心积聚的各种负面情绪。从这一点来看,写作,是一种可以改变生命的力量。
       三、让孩子爱上数学。孩子要了解数字的威力,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趣味无穷。当然,强调数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并不单单是为了标准化测验。雷夫说:“只训练学生通过考试,就像巴甫洛夫学说训练狗一样。”数学思想代表一种精确,一种严谨,这些方面足以让人变得谦逊。
        四、让孩子记住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的事情。雷夫指出,标准化测验(考试)很有可能会加速孩子的失败。特别是那些成绩中偏下的孩子,他们在考试中逐渐失去了信心,并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冷漠。因此,雷夫老师不断的提醒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性。
       五、培养探究精神。雷夫的继女——一位顶尖科学家告诉雷夫:“孩子们上自然课时应该往下书本,拿起实验器材。他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受此启发,56号教室里的孩子非常善于自己动手实践,他们虽然会遭遇挫折,但在挫折中他们逐渐养成了很高的科学素养。由于没有合适的实验探究器材,雷夫还巧妙的运用家长捐款等方式购置效果良好的实验器材用于教学。我看到,国内的很多教室大多是让家委会或家长购置用于复印试卷的一体机,至于探究器材,却无人问津。
        六、让孩子成为艺术爱好者。在雷夫看来,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比如,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等优秀的品质。
      七、学生要每天运动。运动的优点之一,就是让孩子们跟自己以往的表现相比。所有的运动都要“记录数据”,这有助于孩子设定目标和目的,而这两样东西对他们人生的每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帮助。不断超越和追赶,其实质正是伟大的运动家精神。
       八、教孩子学会用钱。会用钱,意味着要延迟享乐,因为最好的东西要留给懂得等待的人,这是一项终身受用的技能。这项技能让孩子更加认真的过日子,在玩乐和努力间保持平衡,因为他们明白今天的努力将为他们开启另一扇门,通往更美好的明天。
       我想尽可能多的挖掘《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教育智慧和思想,但我却要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
      和雷夫老师所能给予学生的相比,自己甚至都不能“为人师者”,因为我及我的学生们,这些年来一直停留在“第一阶段”,从未前进。我害怕所处的教育环境会影响了自己,更借此来“恐吓”学生们:如果考不到相应的学科分数,你们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你们将考不上理想高中,你们的前程将漆黑一片......
      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他们是不是在这种声嘶力竭的吓唬状态中真的走向了失败?我们可想而知。
      我并不认为雷夫做了多么石破天惊的大事情,他只是非常投入、非常享受他的教师职业。仅就这一点来看,我们真的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给予了学生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