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自我!
(2017-06-18 08:53:25)
标签:
温喜庆 |
分类: 视点.争鸣 |
当代的中国教育,最大的败笔在于按照成人化的理解运行,整个教育过程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完全忽略学生的感受。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的眼中,“因材施教”是个很重要的原则,即作为一名老师,先要懂得判断好学生适合于学习什么样的知识。然而,在当代教育的构建中,引进了不少西方的课程,却忽视了自己本土的课程,同时,也让传统的教育理念变得越加模糊。在中西方思维差异问题上,尽管高层一致表示尊重本土文化,但不可否认,当代教育的课程结构几乎是全盘西化了的,更可悲的是只是学习了一些形式,却没有吸收到西方教育思想的精髓。最终,在整个国际教育世界中做得很“另类”。西方的高材生来参加中国高考会被考得莫名其妙不说,即使本土的文化大师们参加中高考,都会被考得“体无完肤”——不及格。
然而,不管外界怎么看,在教育领域,却坚定不移的认为:目前的“精英教育”是最适合国情的教育。
一、残酷的基层教育现实。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者,对于眼前的这个局面也真是无奈得很。每年,总要面临很多让人瞠目结舌的现实。因为目前的考核形式,现代教育与其说是在教育学生,更多的却是在给老师排队。如此,当代一线的教育者最难做。由此,制造了一个这样的教育局面:赤裸裸的现实教育了老师,与其埋头抓教学成绩,不如花费头脑搞人情投资。就有不少人费劲头脑托关系、“送银子”来谋取职位,只要当了领导,教学成绩再差的老师都会变成“教学能手”,师德优秀、荣誉、职称等先得。与之相反,那些勤勤恳恳耕耘在一线的教师,每年却要被按照教学成绩排出个名次。由此一来,人为地制造了教育中的阶级成分、加剧了教育的不公,促进了用人方面的暗箱操作与腐败。
与教育者命运阶级化比较,学生的命运就显得单一化:课程结构古板、僵化,即不管你是什么方面的人才,拥有哪一方面的天赋,都要在国内接受至少十二年的学科死板的应试教育束缚。目前的中国教育,照顾的只是那些在考试型教育中表现好的孩子,至于不适应考试型教育,最终却往往被“教育”成差生,在教育过程中处处受到不公正对待。哪怕有些小孩从一年级开始,就对这种考试教育表现的很不适应,国内的教育体制绝对不会去思考应该教给这些孩子一些什么样子的生活本领。当代国内教育,与其说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倒更像是为了几门古板的考试学科服务。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按照当前的应试形式,能够给学生划分出层次。然后,我们认可那些考试好的学生优秀,考试不好的学生为“差生”。表面上来看,目前的高考应试形式给国家“选拔了人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教育的劣根性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随着高校教育和社会觉悟的提升,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明显。所以,在教育大潮中,教育改革的呼声暗潮涌动。虽然,目前人们对于这种教育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又该如何改革还没有形成清晰地认识、自上而下达成共识。但是,不可否认,改革的意识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二、改革的外表很美丽,本质却浪费钱财。
在当代,高层的教育改革意图是比较明确的。而且,在地方上也有很大的变动——标准化的校园建设、大刀阔斧的应试“禁考令”。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做法,在不少地方却遭遇顽固的“抵抗”。校园里虽然有图书室,其价值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尊重和利用,学生的应试压力依旧很大,没有时间读书;学校里虽然也投了巨资建立了实验室、仪器室等等。但是,很多内容与考试无关,学校的教育依旧用旧有的考试排名方式衡量。因此,大笔的教育投入只是做了一个秀场,却并不能排上用场。归根结底,基层的教育考核,逃不开中高考的功利性趋势。
三、关于教育改革的个人看法:
对于目前的应试教育,设置的学科太多,远远超出了一个正常人需要接受的知识范围。不可否认,用从小学到中学一级一级的知识数量增加,会让不少受教育者逐渐被落下。貌似剩下的都是聪明透顶,接受能力强的了。然而,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育方法却使很多学科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存在的本质意义。个人感觉,中学时代的数学、物理、化学题目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需要接受的范围,同时,过度重视文本的解题,在学科知识阅读、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却严重不足。所以,中国的孩子可以轻松地背诵一大堆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望而生畏的写作理论,却难得下笔写一点儿真实的感受性文字;在解决理化高难度的计算题方面,表现很优秀,然而,涉猎的自然科学读物不足、缺乏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中学的物理教育却只停留在书本解题……
很多成人认为:现有的用多门功课排队的名次来选拔人才是合理的。然而,对于高校来说,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对于高校学术精神的弘扬却是很不利的。比如,中文系的招生,完全应该按照阅读基础、创作能力来选拔,用统考分数来衡量,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特长。很多学生未必喜欢甚至擅长所选的专业。即使遇到了喜欢的专业,却由于从一开始就不注重专业习惯的培养,很多受教育者在高校接受完教育,都未必能够真正融入专业的学习活动中去。
毋庸置疑,解放后中国的应试教育走进了一个极端,其源头在于高考选拔人才方式的不科学、不合理性,因此,要改革先要从高考改革做起,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格局。探索分专业的考试和选拔方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甚至擅长的专业去学习和发展。
既减少不必要的知识负担,同时,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选择空间。而不至于用一个死板、僵化的人才标准,把所有人的才干捆绑在一个模式里迫害!最终,提及当代的教育,我们只能把它当做蛮横的知识灌输和精神迫害来看待,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学会了背书和做题两种本领,其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却远远不足。要打破“高分低能”的教育现状,必须充分降低所谓“知识”方面的灌输压力,放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喜欢且能够胜任的一门或几门学科获得深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