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十段话,我来评
(2017-05-02 05:23:27)
标签:
刘杰锋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朗读者》,十段话,我来评
刘杰锋
央视的《朗读者》,是一档人气很高的节目,很多人喜欢看,我也是。我喜欢它什么呢?语言。它的语言唯美,有味道,让我心动。
据说“好文、好句读得多,积累得多,思维才能拓展,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文采横溢”,为了积累,我挑选了《朗读者》中的10段话,略作分析。
第一段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
【分析】
开播第一期,主题词是“遇见”。“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它,妙在问而不答,妙在让观众去寻找答案,妙在经过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后,观众应该去思考人间冷暖、生命永恒等诸多宏大问题。好的语言,应该启迪思考。
这段话,它的逻辑思维轨迹是:先总说观点(世间一切,都是遇见),然后比喻论证(四个“就像”),最后引发思考。
第二段话:“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分析】
“陪伴”,是一个很实在、很平常、很大众化的词语。怎样讲出它的深意、寓意、暖意?这比较考验人的智慧。
上面的一段话,就富有智慧。它妙在化实为虚,妙在意境美妙,妙在撩拨人的情思:我们是谁呢?是不是谈恋爱的“草”和“风”?一个现实,一个浪漫,站在门前,心有灵犀,不需要言语,只需要彼此陪伴。
好的语言,给人一种美好的向往。
第三段话:选择无处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
【分析】
这段话,是一个容量很大的“结晶体”。就时间而言,有古今;就地域而言,有中外;就情绪而言,有悲喜;就性格而言,有刚柔;就选择而言,有“豪放”与“婉约”。
这段话,还有一个特点:选用人物的经典名言,进而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内核,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这段话,也有不足。海子、海明威、司马迁,都是文人,代表性不够广泛。
如果让我续写,我这样“添加”:
我是来支援中国的民族解放的,我要钱做什么,是白求恩的选择;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是爱因斯坦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
我的“添加”,有一个特点,突出“我”。选择,与个人有关,请不要推卸责任,请不要怨天尤人。
第四段话: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爱的表达,就有多少种礼物。
【分析】
这段话,跳跃性强,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
尽管思维的跳跃性强,但依然有规律可循: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物到人,从疏到亲。
“回忆是时间的礼物”,这句话有点唐突,因为和前后不沾边。如果让我写,我会这样修改:
青春是历尽沧桑后的礼物,回忆是怀念往昔的礼物。
我这样写,有一个好处:“孩子”“朋友”是他人,“青春”“回忆”是自我。从他人到自我,是一种逻辑顺序。再把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看,从宇宙到自我,思维的层次感就非常鲜明了。
第五段话:如果你的人生,能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我们的人生,越丰富,越多彩。其实细想来,每一个人都是在第一次过自己的人生,不是吗?这条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正是许多不可复制的第一次,让我们从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分析】
第一次,有好的,有坏的。董卿的这段话,只强调第一次的好、第一次的意义。这不是以偏概全,而是重点突出。
把疑问,把自问自答,穿插其间,这是一种好的说话方式。
这段话,还有一个特点:把话语置于一个密闭的语境中,增强其冲击力。“第一次”的威力可大呢,请不要小视,因为我们都走在“不能回头的人生道路上”,错过这“第一次”,将无法追回。
第六段话: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季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分析】
这段话,很美,富有诗意。
就写法而言,它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诗词结合,长短句结合,总分结合,微言大义,言近旨远。
当然有瑕疵。“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它是李叔同的《送别》中的一句。这一句,晚景凄凉,氛围冷清,怎么会是“豪迈的告别”?显然,这段话,它掉了半句,补上,应该是这样: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是缠绵的告别。
第七段话: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同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琬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分析】
海子的话,是“引线”;陆游、杨绛的话,是论据;“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是结论;“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是号召。短短的一段话,尽管是抒情性的文字,但议论文的思维,清晰可见。
忽然明白,散文写作,离不开议论文的论证思维。
第八段话: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勇气都彪炳在史册上,流传在故事里。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勇气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鲜艳的一抹原色。
【分析】
茨威格的话,是“起”。
岳飞、文天祥、贝多芬的事例,是“承”。
勇气是闪念,也是执念,是“转”。
勇气是生命的原色,是“合”。
这一段话,起承转合,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宛如天成。
这段话,还有一个特点,我要学会借鉴:关键处,挑重要的,不必大而全。比如:“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显然,董卿把大家都熟知的后半句“八千里路云和月”给删去了,删得巧,删得“峭拔挺立”。
第九段话: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的,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比如说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如说品格也是一种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如说心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味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人生这场饕餮盛宴,为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味道。
【分析】
“比如说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先说观点,然后用诗句阐释,这是说话模式,我用得少,值得借鉴。
尽管“味道”是一个外延很宽泛的词语,但把气质说成一种味道,我觉得不妥。如果让我修改,我会这样表达:比如说气质是一种修为……比如说品格也是一种修为……
第十段话:都说是读不尽的《红楼梦》,因为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
【分析】
这段话,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说得出。因为它具有三大特质——浓缩性、对比度、递进感。
我读书,这三点,极差。
警醒,借鉴,虚心学习。
最后,用两位作家的话,作结自勉:
读书,就是回家。(麦加)
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梁晓声)
2017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