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不能遵守规则?
(2017-05-02 05:08:39)
标签:
段武宽 |
分类: 家校共育 |
在教育里,规则是个永恒的话题。
记得,多年前发生在小学老师办公室的一件事情,Y老师上课去了,她的鸡蛋放在自己的桌子上。A老师用这个鸡蛋给办公室的老师演示一个实验。当Y老师回到办公室发现自己的鸡蛋被做过实验后,她生气地说:“我们要求孩子遵守规则,不经过允许不可以动别人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自己不遵守?”大家面面相觑,空气一瞬间似乎凝固了。
幼儿班和小学班级有一个教室常规:在教室里请小声说话。当你进到一个班级,如果发现几乎全班的孩子都能做到小声说话,那么这条规则显然已经在孩子身上内化了。但当你进到另外一个班级,孩子大声说话是常态,老师需要不断提醒。再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老师自己习惯于大声说话。
看到这两个例子的时候,如果反观自身,我们会发现在生活里,这样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似乎所有的规则都是为孩子制定的,而成年人大多时候都在做一个法官,一个监督和评判孩子是否遵守规则的法官。“法官们”并不在意自己是否遵守了规则,只有当孩子提出质疑时,才会被迫意识到自己在规则方面出现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规则的定义:规则是全体人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在这个定义中,核心是:全体人、共同遵守、共同约定。
全体人指的是什么呢?是规则范围内的每一个人,孩子家庭里和学校里的每一位成员。
共同约定的含义不言而喻,就是共同遵守,如果将它通俗化就是:每一个约定、每一条规则,所有的人都要共同遵守。
如果家庭里建立的规则是“不看电视”,那么所有家庭成员都应该遵守这条规则。如果学校里制定的规则是“不经过别人允许不可以动别人的东西”,那么所有的师生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当全体人共同遵守每一条规则时,规则才能成为真正的规则。
成人是作为儿童成长的软环境而存在的,只有当成人清晰规则、遵守规则并拥有规则意识时,才能帮助儿童建立规则,在规则中清明,规则才能真正地落实到儿童身上。
看到一年级的讨论课记录《自由与规则》,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你认为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LYD:上课有发言的权利,但需要举手让老师叫你。
GYC: 如果你遵守规则,那你拥有的自由就是无限的。
LSF: 如果你损坏别人的物品,需要赔一个一模一样的。
WLY: 在学校里可以自由的玩耍,但要选安全的方式和朋友玩。
……
看到孩子们的发言,我们会发现虽然才一年级,但孩子们对于自由与规则的清晰度有的甚至超越了成人,这得益于在爱和自由的学校里,教师、员工浸淫在这个教育里,耳濡目染,不断练习让自己有意识的和孩子共同去遵守规则,从而创造了一个有规则意识的环境。
儿童对规则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了解规则及意义、建立规则、使用规则、反复练习规则、内化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历练,最终形成规则意识。
而这个过程,其实也正是成年人重新学习规则、清晰规则、形成规则意识的契机。把握这个契机,在与儿童相处时,保持觉察,有意识地学习并练习与儿童共同遵守规则、内化规则,继而建构起真正的规则意识。
当我们与儿童在规则的最深处相遇并相知,我们收获到的一定是一个共同清明的世界。它不仅有助于儿童成长,同时也帮助我们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