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高中的同学见了他的一位大学数学教师,这位老师叫谢林,是辽宁师范大学的数学教师,我的同学经常和我提起这位对他影响深刻的谢林老师,说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求真务实,见解独到。我也特别希望与谢老师见面,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前几天来到葫芦岛,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谈了很多,对我启示很大。
通过同谢老师的谈话,我真切的感觉到了他的聪明好学,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求真务实,见解独到。其中他说了两件小事让我对聪明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一个是在读大学的时候,班级许多学生都喜欢钻研,1977年第一年恢复高考,中国十年没有高考,堆积了十年的学生在一年内参加高考,可想而知能够考上大学的人都是那个年代相当优秀的人才,所以有许多同学都很狂,班级有几个同学对一道数学题研究很长一段时间,但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预备铃响后他走进教室,几个同学就让他看看,当上课铃响后,他提出一个正确的解题思路,那些同学对他赞叹不已。还有一次,一个文革前毕业的研究生,上学的时候的一道数学难题10几年没有解出来,他用了十几分钟做出来了,那个老师认为他就是个数学天才。他自己说,我哪是什么天才啊,他们说的那两个题我也不是第一次看,我也曾经思考多次,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但应该说所有行不通的路子我都试过了,他们问我的时候,是对我是突然的激发,我大脑快速的思考着新的解题方法,结果真的做出来了,应该说这种灵感也是我长期专注思考的结果。谢老师的爱人在旁边说,你们谢老师经常听不见别人说什么,大家笑着说,那他一定是在专心致志的思考什么呢。
谢老师说的这两个事情让我进一步的理解了聪明的内涵。聪明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他们能够做到专注。天赋在好的人如果不能专注他也一定与聪明无缘,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天赋还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我记得八十年代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演讲家叫刘吉,他的演讲特点是对话,而不是确定一个主题做报告,在场的人问什么他就答什么,而且言简意赅,思想深刻,幽默诙谐,发人深省。有一次,大学生问他,你怎样看待喜新厌旧。他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喜新厌旧人之常情,关键是我们要让旧的东西常新。多么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带给人的却是深刻的思考。有许多人认为他头脑聪明。有一次记者采访他,您为什么对许多青年人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能够回答得那么好,他让记者看了他平时的笔记,他说,我对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都进行过深刻系统的思考,因此在回答的时候其实都是有充分思考的。从刘吉的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聪明是给人的一种外在的印象,专注才是他们背后的真正内涵。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如果教师坚持天天写教学随笔,坚持十年还不能成为教育家的,他愿意赔偿100万。有一些教师按照他的做法去做了,结果都有很大的成就,这就是专注的结果。博恩·崔西说,任何人,只要专注于一个领域,5年可以成为专家,10年可以成为权威,15年就可以世界顶尖。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在一个特定领域,投入7300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投入14600个小时就能成为权威;而投入21900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世界顶尖。但如果你只投入3分钟,你就什么也不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