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计而学习——读汉农等人《学以致用》一书有感

标签:
pplong |
分类: 阅读与写作 |
在我们国人的心目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学术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的区分,更是加剧了人们对身份的认同。尽管很多普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远不及那些技术型大学或者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受雇主的欢迎,但很多家长和学生为了“面子”,依然会拼命向学术的发展方向而努力。
《学以致用:世界教育趋势及令人振奋的实践》一书告诉我们,在当代的教育过程中,将“学术”和“职业”两种发展方向奇怪地隔离开,已经产生了深刻的不利影响。学校教授的知识,就好像一个密封的盒子,抽象而脱离世界。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多种多样的技能,学校却没能传授给学生。工作和学习、职业和学术之间的鸿沟日趋加深,导致越拉越多的年轻人“毕业即失业”。
在世界各地,有不少机构、团队和个人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着力来抹平职业和学术之间的鸿沟。在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包括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日本银色人力资源中心、科威特洛森年轻人成就中心、巴西卢米艾尔学校……在内的全球15个教育创新案例,介绍了他们所进行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明白了新的时期学习重心的新方向。
一、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社会里,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首先,是科技经济等领域变革的迅捷性对学校教育的挑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和云储存、智能通讯……不仅在科技领域刮起变革的旋风,也很快波及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经济运行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学校教育则始终固守着自己的“领土”,总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控制之中的实验,当中几乎所有的变量都是固定和已知的。学校的教育没有为帮助学生进入这个世界而做好准备。
其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失业”对学校教育的挑战。社会和市场因为变化迅速,对人才有了与以往所不同的需求,但学校教育回应社会变革的速度太慢,导致供需之间的不对等,这越来越当下教育非常突出的问题。比方说,各种经济体和科研机构近些年对STEM专业人士的需求急速扩张,但招生政策的调整,却使得学生选修相关专业的人数在减少,能走上STEM职业发展道路的人数在减少。
第三,不稳定性对学校教育的挑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可以让其获得“一辈子的工作”机会,可以在一个单位从事一种工作一直干到退休。近些年来,新的工作类型、新的工作机会不断被创造出来,一个学生走上社会之后,逐渐接受这种不稳定性,经常变换工作类型和岗位成为新的常态。这需要学校的教育做出改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掌握那些通用的本领,以便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始终能够找到工作,不出现失业的局面。相关的研究表明,一旦他们经历过失业,在中年时收入就会偏少。失业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大。
第四,终身学习能力对学校教育的挑战。在过去,学习和工作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板块,孩子从小接受教育,成人之后走上社会自食其力。现在学习和工作越来越成为互相交织的一个整体,因为工作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倒逼着人们一定要不断地学习,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需要在学校教育阶段培养起来的。
……
作者在书中指出,未来的工作需要利用创造性和灵活性,在不同的环境中跨领域地展开技能;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综合技能,在新的团队里全速工作;需要自如应对多文化、多语言的工作环境;需要成为杰出的沟通者,处理好人际关系;需要足够大胆和自信,作为领路人进入新行业,解决新问题;需要意识到并积极回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需要掌控自己的生活,渴望并有能力影响周围的世界,并未塑造一个新的世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面向未来的新要求,也是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二、为生活而学习
怀特海反复强调,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有害的。只有那些能够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够和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起来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换句话说,要倡导为生活而学习,通过学习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书中所列举的诸多案例,都体现了学习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了为生活而学习这一主题。作者在书中强调,为生活而学习,需要关注如下三个要素:
一是相匹配的技能。
所学的知识能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一方面取决于所学的技术和能力的品质,另一方面取决于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是否具有关联性、是否有较强的匹配度。
这其中,让学生拥有和生活实践相匹配的技能是一件非常困顿的事情。这从当下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状况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些毕业于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因为身上有学校的诸多花环,就业的状况相对还是不错的。而那些普通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还不及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雇主的需求和学生学到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两者的不相匹配,无形中也浪费了许多的教育资源。
技能匹配的困难,还与这个世界的迅猛变化有关。今天世界上最热门的十项工作,在十年之前根本是不存在的,我们很难准确预测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更不知道十年之后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我们一直说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当我们尚不清晰未来的发展趋势时,要在学校里面做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就越发困难了。
这需要教育做出改变,不要再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内容,要加强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流动性,将工作场合的经验应用到学习中去,善于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找到交叉点,努力消除学习者和雇主之间、现在和将来之间的隔阂,在真实情境的学习中获得匹配的技能。
从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看,让年轻人获得与生活实践相匹配的技能也是非常注重要的。如果年轻人拥有满意的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就能够为发展安全与和平的社会贡献力量。
二是解决问题的本领。
我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随时随地要面对和处置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常规性的,我们在平时已经梳理出解决的流程,可以很自然地加以处置;有些问题是新产生的,没有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办法,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一个团队,有诸多的队友所组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某些人会从中脱颖而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与他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作者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从根本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无论是师生间,还是学生和同伴间,或是学生和世界间,是彼此的关联性启迪人们想要解决问题。在一个集体中,如果相互之间非常和谐、友善,建立起了非常亲密的关系,其中的每个成员在心态上就会比较平和、放松。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大家就会主动地出主意、想办法,一起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相反,如果这个集体让大家感到紧张、恐惧,那谁也不愿意为别人出谋划策,以便枪打出头鸟,主意没出好反而受了一顿奚落。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大家愿意敞开心扉交流的团队,往往会产生思想的碰撞,这些思维的火花常常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让我想起了师徒带教的学习方式,那就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师傅和徒弟之间越是亲密无间,徒弟所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本领就越强大。在学校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鼓励学生与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其价值越来越被凸显出来了。
三是创造新的可能。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是如此的迅速,给人们的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在未来,人们大约只有25%~40%的时间用在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和固定场所中,剩下的时间将用来创造新的可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界限将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生活在本世纪的人们,正在见证人类从消耗知识到创造知识的转变。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不断让学生的好奇心保持鲜活,并且确保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开展学习。教育的重点将不再是记忆已有的知识,应该转变为发展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寻找途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创造新的可能,需要我们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字技能和信息化素养;二是要提升协作、批判式思维、富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更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提升“扫描世界和新局势”的能力。
为生活而学习的理念,也会重塑我们对教育的观念,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并以此来塑造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要已开放的心态积极投身其中。
《学以致用:世界教育趋势及令人振奋的实践》 [英]瓦莱丽·汉农
萨拉·吉林森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