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乱象,缘于对“教育”理解的混乱
(2017-02-07 22:12:14)
标签:
理念知识 |
分类: 家长学校 |
在家庭教育图书的命名上,书名跟风搭车现象极为普遍。比如,前几年,蔡笑晚的一本育儿书籍《我的事业是父亲》被热捧,不多久,《我的事业是母亲》便粉墨登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久居图书榜前列的家教图书,但你马上会发现,随后便出现了《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现在的家教图书的封面极尽其溢美之词,有时候起到“烟雾弹”的作用,混淆家长的视听。很多家教类书籍会有各类明星、专家、主持人的力推评价,有些家教书甚至将重印的次数和总发行数放大印在封面上。
写家教类图书的作者是需要懂教育的,然而,实际上很多作者并未达到这样的高度。
仔细罗列家教类图书的书名,你会觉得很有趣,就比如“决定”系列的图书,主要有:《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母亲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细节培养决定孩子一生》《初中三年决定孩子的未来》《7-8年级,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妈妈的作用无人可替代: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在网上输入“北大+状元”或者“清华+状元”,就能搜出一大堆状元的“成长经”来,《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教子经验:培养女儿上北大》《清华状元家长大讲堂:状元制造法则》《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一路保送到北大》等等,毫无疑问,北大清华成了书名的关键词,也成为了图书营销的亮点。
近几年来,有不少家庭教育类图书缺缺乏教育理论的支撑和灌注,存在简单化、庸俗化、急功近利的问题。一味追求通俗、追求引人眼球,追求立竿见影,而不注重长期效应和内在价值。犹如快餐食品,只突显“速效”和“口感”,但是缺乏真正的营养成分,甚至领偏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向。家庭教育图书“虚火”很旺,乱象丛生。公理婆理,危言耸听,但缺少科学内涵和文化内涵。看看家教类图书的书名和封面,会令人眼花缭乱。“家庭教育专家”满天飞,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令家长们茫然。一旦有孩子上了清华北大,成了高考“状元”,“状元”的父母们似乎就有了家庭教育的“发言权”,就成了权威,就可以著书立说。其实,“状元”未必都是人才,,“状元”的父母未必都是家庭教育的行家里手。
“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身在最高层”,才能“不为浮云遮望眼”。那么在家庭教育方面怎样才能使自己站在“最高层”呢?那就是领悟家庭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而是父母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