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开讲大餐】书法名家陈振濂演讲值得深思!
(2017-02-05 16:24:14)
标签:
书法 |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
人物简介
陈振濂,男,汉族,1956年2月生于上海,浙江鄞县人。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现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习书法其实是学习审美
节目里,陈老师一开讲就抛出一个问题:你是在书写还是在拼写?问倒了一片观众。
在互联网时代,拼写正在代替书写,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汉字在记忆里边的第一要素,变成了abcd的字母,而不是点横撇捺的笔顺。”
我们偶尔会遇到提笔忘字的尴尬,陈振濂说,这是因为缺少书写的过程,导致汉字的文化内涵容易被遗忘。
陈振濂用“台”、“信”字的演变举了例子。从秦代睡虎地简体、汉威武王莽新简、马王堆帛书,到钢笔字、印刷体和拼音,观众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中国古人在造字时的意境、文化背景和审美信息。
“在书法里,你能看到一些人,庄重或飘逸。但是到了印刷体,就没有了。机械线把文化背景被抽掉了。”
他说,书法是传递审美的方式,书法家们看字不是字,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很美的造型,很漂亮的一段舞蹈,很好的一段乐章,每一笔线条都是能被欣赏的。
那么,书法是否会没落?陈振濂的看法是乐观的,“面对科技,书法的实用功能在降低,但审美功能会增强。”并且,书法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
演讲激起了现场的学习热情,如何让学习书法变得有趣,成了观众最关注的问题。
文字使用有两种方向
一是应用性方向。电脑完全可以代替纸笔,人们可以不用写字,用机器代替即可;你为什么会提笔忘字?现在大家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提笔忘字,是因为这个字难写吗?这个字很少见吗?都不是。为什么会提笔忘字?陈振濂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字,我们当初记住的只是“形”,它背后的内涵我们不曾了解过,而且我们现在很少写字,所以很容易遗忘。“你现在认识汉字,只是结果是汉字而已,你所有的构成的过程,你对它的逐渐推进的认知过程,全部都是拼音”。
二是文化艺术性方向。文字、书法不但没有没落,而且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毛笔字不等于书法,书法是一种艺术!
陈振濂讲到,中华文化存在到今天之所以仍然灿烂辉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汉字不灭!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陈振濂带来了不同时期“信”字的演变过程。
通过讲解,观众可以非常直接地从字体上了解到,中国古代人在造字的时候那种意愿、文化以及审美信息。他强调书法的魅力和写字是不一样的,在很多情况下,大师们在写书法的时候,以及看书法的时候,是看字不是字,是把它当做一个很美的造型,很漂亮的一段舞蹈,很好的一段乐章。书法的魅力也正体现在了这里,书法不仅仅是毛笔字,它是一种表达,一种倾诉,一种审美。
书法的三种形态
书法分为三种形态:
一是安乐型(老年人修身养性);
二是技术型(评奖);
三是艺术性(在实验与探索)。
学习书法要先培养审美意识
每个人其实都希望自己写得一手好字,现在也有很多小朋友开始学习书法,而如何让学习书法变得有趣则成为了很多从事书法教育的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培养孩子的审美”,这是陈振濂给出的答案。因为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大部分老师指导的仅仅是书法的技术,但是对于字体审美的培养是缺陷的。陈振濂也提出学习书法有不同的层次,“你到底是写字、学文化,还是练书法、学艺术?”明白这个前提,才能更好地学习书法。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要继续提倡书写
汉字文化是最好的主题,不仅仅把书法当成一个艺术来对待,而是站在人文、汉字、国学的角度去综合看。”
节目中的观点,他也在全国人大上多次提出。比如说,“汉字从书写变成拼写,其实对传统文化是个腰斩。”他一直在建议,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要继续提倡书写。
“现在的孩子被植入的汉字第一印象就是拼音,写字的笔顺、多一笔少一笔越来越不重要了,提笔忘字就跟这个有关系。”他呼吁小孩子在幼儿园学写字,先从笔顺开始,每个学期学多少字的任务,倒是可以减一些。现在的电子产品里,他也觉得应该有更适应中国汉字的软件与设备。
“时代在变,过去我们把拼音当桥梁拐杖,现在变成了写字的最主要方法,如果再不坚持书写汉字,当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系统建立起来以后,我们连拼音都不用打了,那汉字也就马上没有了。”
说到底,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汉字和文化之间,关系紧密。
“英文、俄文、日语全都是音的文字,只有汉字是形的文字,里面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密码。如果因为一味追求效率而被抛弃,长久以后文明也会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