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家训智慧源远流长
郦波是“七零后”的教授,1972年出生,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算起来也年过四旬,但面相神态似乎刚过“而立”,风度翩翩,出语典雅。他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随后,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等。他讲座的特色是史料详实,风趣幽默,让古人与今人对照,顺畅地“穿越”,很受听众的欢迎。在昨天的讲座中,他再次将他的这些特点发挥到极致,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让听众轻松愉快地随他徜徉在中国家训的长河岸边,乐而忘返。
郦波说家训在古时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智慧,自古及今,源远流长。接着,他讲起了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家训故事。他说孔子对学生非常和颜悦色,对自己儿子却过分严格,而且,家庭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从而也可见家训像“清官难断家务事”一样,不是很容易就能处理得好的事情。但家训本身并不复杂,是很简单的事情,不过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中国人把家教当做安身立命的根本
家训在中国古代,是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做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二是家训所涵括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 开始,“家训”才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就算颜之推后“家训”之说盛行于世,但像著名的司马光《家范》、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等,还是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称之为“家训”。到清代的《曾国藩家训》,影响就更加深广。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极其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都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母亲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郦波昨天非常生动地讲述了古代母亲对孩子成长影响的许多生动例子,如孔子两岁丧父,是母亲喂养教育了他。孟子与母亲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不但有“孟母三迁”,还有三迁之后的许多故事。此外陶渊明、岳飞、欧阳修,包括苏东坡兄弟,都是母亲教育成才的。吴地先贤范仲淹,也是两岁丧父,后随母亲“拖油瓶”从徐州到苏州。郦波特别讲述了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的刻苦上进和他的博大胸襟,其实与他的人生履历不无关系。正是发奋读书,不但成全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还是一代贤臣,对中国文化和后世的读书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因为是在江苏书展上做讲座,郦波特别讲述了古代家训中长辈勉励晚辈读书的故事。他认为当代人的读书观有很大的误区。他不认为网上阅读是有效的读书,认为网络上的知识都是碎片化,肤浅化。他提倡慢读书,“欲速是读书的第一大病”。读书不在乎多,而在乎是否自己真的读进去了。读懂书的内容,是初步阶段;读懂了著书人,进了一大步;最佳的状态,是读人家的书却能出自己的思想。他认为许多家长训斥孩子读书“不求甚解”是不对的,并对在场的孩子听众说,以后啊,父母批评你们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父母在表扬你们。
记者请郦波给本报读者题词,他很乐意地接笔沉吟,思索片刻,写下曾国藩一世治学的方略:无一日不读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