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知”与“行”到底是什么关系?

(2016-12-31 06:00:15)
标签:

光明日报

朱小健

分类: 视点.争鸣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出自学生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其中学生陆澄记的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但这个意思大概王阳明不止一次说过,学生们也觉得这种观念很重要,也就不止一次地加以记录。

    知、行是人的两类基本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概念。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始自格物致知。字由两部分组成,矢有疾义,所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字的造字之意是识也,憭于心,故疾于口,即心中了然明白,嘴里可以很快地说出来。指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识所觉,所得越多越深入,具备的能力就越强,也被用来表示智慧。《荀子·王制》说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这里的是感知义。《论语·阳货》好知不好学,《庄子·外物》心彻为知,其中的都是智义。

   在甲骨文里的写法像个十字路口,本指道路,引申为行走,再表示行为。与知相对的行,指人有意识的动作,泛指各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在意识指使下发生,当然也就离不开知。《荀子·儒效》: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闻、见、知、行递进,这里的知,指的是理解认识,行则为知之用。《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将知分为三类,相对的行亦有三类,含行与知协的意思。这些都是着眼知行之关联说的。

    着眼知行之差异的,《尚书》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可算知易行难说的滥觞。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是知先行后说,同时认为行更重要。王阳明则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认为知行相依不分先后。

    古人有真知、常知之辨,程颢说: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即真知需经实践而得形成,有知离不开行的意思。但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强调心性,与程颢有所不同。

王阳明的说法,既有对前人的继承,也是针对其所处时代而发,饱含竭力救世的情怀。他对知行关系的阐述有其特色,更可贵的是他毕生追求理想信仰,践履知行合一,这对后人影响甚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文濬赞赏知行合一说,于是改名陶知行。后受杜威影响,认为做为学的起点,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再改名为陶行知,主张即知即传。他的观念与王阳明所说不尽相同,但在重视知行关联互促上是一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