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说:“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据美国心理测量专家的研究证明,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但是,自1901到2000年,华人获诺贝尔奖的只有8人,其中获诺贝尔科学奖的6人;但犹太人获诺贝尔奖的人数超过250人,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数的28倍,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倍。”
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差异?陈会昌教授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方面,提出两个心理维度:自我控制和人的主动性。自我控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话、按老师、父母的要求去做;主动性是以内在兴趣为核心的,以探究精神、好奇心为主,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陈教授把这两个心理维度比喻为人格发展的两颗种子。他说:“这两颗种子在每个儿童出生时在他们身上都存在,就看我们在培养过程中,给孩子创造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条件,能不能让种子得到充分的发展。”他通过对诺贝尔获奖者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些获奖者在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及人格特点,主要有六个方面:巨大的内在兴趣、极强的自学能力、成长及超越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创造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在以上这些特点当中,只有第六条属于第一颗种子(自我控制),而其它五条都属于第二颗种子(人的主动性)。陈教授说:“在华人社会里,父母对孩子高关心、高投入、高控制。于是孩子的‘第一颗种子’成长的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成长土壤就很贫瘠。”
作者认为,不断地强化孩子自我控制,忽视对孩子主动性的培养,孩子的发展就会像那匹被小木桩栓住的马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能够去拔那木桩了,却已经没有那个欲望了,即使面对充满诱惑力的青草,也只是无奈地打个鼻喷。这是多么的可怕!然而事实正是如此——陈会昌教授的研究表明:6~13岁学生的内在兴趣发展,明显地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是我从孙云晓博客里摘录的一段文字,之所以摘录是因为我觉得现在我身边绝大部分的学生不是缺哪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两个方面都成严重的问题,自我控制能力低是目前学生总的特点,他们中大部分的人并不想在学习上付出什么,做什么事情几乎凭的是兴趣,对没有兴趣的事情几乎就没有什么意志力来自我控制了,本来说,做事凭兴趣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初中的学生还一直长不大?因此,对付这样的学生老师非常地累,因为你如果培养不起来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你就要不断地去强加控制他们以免他们脱轨。我已经很早就明白地意识到我目前遇到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低下。而培养较高的控制能力的办法我是没有的,以后要特别去了大家的做法。
至于第二个心理特征:主动性。有这样的主动性的学生更少了,好多学生有主动性的都是主动上网吧,上课主动睡觉,作业主动不做,对学习而言,“巨大的内在兴趣、极强的自学能力、成长及超越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创造精神”似乎都是很奇怪的事情了。到底什么时候我们让学生丧失了这些主动性,又是怎么丧失的?我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我也不知道。
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和主动性了呢?我不知道,这么多学生出同样的问题,可能原因是在于教育系统上的问题吧。
三、“6~13岁学生的内在兴趣发展,明显地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我应该这样保护我自己孩子的内在发展兴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