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活而教--------读《学以致用》有感

标签:
sdsonia |
分类: 视点.争鸣 |
生活是艰难的,而学校又不教授这些技能。帮助学生回归他们的天赋,重拾这些技能,是我们的工作。--------保罗.基尼斯
读完《学以致用》,心中五味杂陈。国外教育创新案例带给自己的启发和对照现实所产生的无奈纠缠在一起,真是兴奋又无奈。不管自己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运用多少,还是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再说。
1
每个人的身份不尽相同,但大家却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学习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主动还是被动,为了生活我们无时无刻都需要学习,为生活而学习。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后来,从师于杜威的陶行知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是啊,教育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为了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整个的社会场所都可成为教育的场所,学习已经不限于学校而且具有终身性。
世界各地的教育先行者都认识到当地教育的局限性并努力进行突围,他们花更少的时间做事情,花更多的时间决定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他们发现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结果。《学以致用》一书就收录了一些这样的案例,如:“国际水和环境工程所”、“日出能源中心”、“小农村广播”、“学习行走”等等。
2
目前,大学毕业生并不难找,难找的是拥有在新工作场所下所需要的正确技能、良好性格和纪律的毕业生。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毕业即失业。为什么?
一是供大于求,二是雇主所需要的技能与毕业生所能提供的技能不对等。在教育和劳动市场之间、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交叉点是教育面临的一个很大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要从注重供应转移到注重需求,其次,要将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作为使命。
让学习者了解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尽早进行职业和人生的规划是必要的,但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比较软肋和欠缺的。虽然国家大力发展扶持职业教育,“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每年众多的学子挤在高考独木桥上艰难前行。
一些新兴的“企业大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印度的印孚瑟斯公司就一直致力于为自己员工的学习投资。学员带薪参加全球教育中心的实习培训6-8个月。学员自觉主动学习白天上课,晚上自测盒预习。这种学习更有意义和针对性,消除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因此学员的积极性很高。
学习与生活相匹配的技能、生成解决的方案、产生创造的可能应该成为学习的中心。
3
农村的落后不是中国仅有的,而是很多国家面对的问题之一。
面对农村教育之后、生活贫穷,尼日利亚21岁的纳伊米卡在自己的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小农农村广播”的画面:建一个当地电台,利用半导体收音机辐射农民以改变他们的生活。
起初,他走进农民,通过提供现实帮助获得他们的信任、同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他的创意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又得到当地百姓的用户为,于是电台一炮走红,很快拥有了数以百万的听众。电台带给当地农民的不仅仅是农业技术带来的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而且整体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
这样的例子书中还有一些,不再一一赘述。总之,将主流教育学习和职业融合、确保学习根植于真实生活、关注需求向前看、最大化开拓可以利用的技术,教育便可以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4
曾经,有个毕业生回来看我,问我高中生在学校期间最应该学到的是什么。记得当时我说了三点: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我认为一个学生如果拥有了这三个方面,无论将来他走向哪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有些观察者指出中国教育忽略了诸如主动性、态度、道德这些无形素质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努力几乎都用在了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上,而不是提升自己的知识含量上。没有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性学习,这些是难以从课本上学到的,其负面效应也是惨重的。
在我们全民动员一心育分的时候,德国孩子从小就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邮局了解信的投递、认识市长看市长是怎样为人服务的、参观花圃学习如何种植、参观图书馆学习如何阅读借书还书、参观超市学会如何购物付钱。长此以往,也许,我们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但会输掉人生;相反他们输在了起跑线,获得的确实精彩的人生。
为什么教(学)?一个回答起来很基本很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解决起来很急迫很复杂的问题。
多年来,从上到下,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从实践体验中学习成为了一句口号或者沦为一种形式而已。新出台的中学生核心素养将社会实践和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板块内容。希望不再是写在纸上的要求,喊在嘴里的空话而是成为落地生根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