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读《读懂孩子》

(2016-11-21 06:47:05)
标签:

pplong

分类: 人生.健康

三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读《读懂孩子》 

种庄稼的人们都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割。植物的生长有其内在的规律,我们需要按照其生长规律给它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才能保障庄稼的茁壮成长。

育人其实也是如此。只不过人的生长规律比庄稼要复杂,不仅要关注孩子生理发育的规律,更要研究其心理成长的规律,而且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来思考。只有当我们读懂了孩子的身心发育的特点和规律之后,才有可能给予正确的养育。奥贝尔的《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一书,就是一本帮助我们了解孩子、读懂孩子的好作品。

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果按照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去学习和研究,不仅费时费力,也很容易让自己迷失在那些繁杂的概念和理论之中。奥贝尔既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教师,她非常理解众多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和无奈,简明扼要地告诉大家,如下三个心理学的理论,是研究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基石,要研究儿童,需要对此有一定的认识。

 

理论之一:依赖

人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动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脑的发育。从250万年前400-500立方厘米的脑容量到今天成人大约拥有1500立方厘米左右的脑容量,人类的大脑发生了质的变化。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此大的脑容量需要一个硕大的颅骨才能将其装下,这会给女性分娩带来巨大的困难。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机制:女性通过早产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说,经过十月怀胎之后出生的孩子,还不能像小牛犊那样,生下来不久就可以自由行走和觅食,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而需要成人继续给他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让他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成长,最终获得基本的生活本领。

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幼儿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也决定了不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幼儿都需要一个或多人的陪伴,直到他能够独自承担、自我负责时为止。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帮助,儿童在生理上的成长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在心理上就更难发展了。“狼孩”就是非常典型的事例。儿童对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双重依赖,是儿童心理的一大特征,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与这种依赖感得不到满足是直接相关的。在今天,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维系家庭,将孩子放在农村自己外出打工,导致了一系列的“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城里的年轻父母,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自己每天忙于工作,或被手机所困,等等,都反映出他们不太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诉求。由此所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最终还是需要由这些年轻家长自己来埋单的。

 

理论之二:无意识

如果让你回忆幼儿时期的经历,你能回忆起自己在三四岁之前的事情吗?通常是回忆不起来的,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大脑还处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技能还没有发育成熟,但幼儿也和我们一样,通过五种感官来获取信息,那么多的信息一起涌进来,孩子尚不能有效地进行筛选,也很难加以分析处理。

虽然大脑尚不能有效地分析和辨别信息,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处理信息,有很多信息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印记,只是因为没有被分类处理,长大之后自己无法提取、无法回忆起来而已。这些留下来的印记,常常会通过各种形式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所表达,但自己却找不到缘由,这其实就是人的“无意识”。

举例来说,幼儿在摇篮里睡觉,如果环境非常舒适,每次都能睡到自然醒,他醒来之后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到的环境信息就是温馨的、安全的。但如果他在最困乏的时候,总是会被某种噪音所吵醒(比如麻雀的叫声),他就会产生厌恶感,并且将厌恶感和麻雀的叫声建立起关联。如果家长给幼儿的玩具中恰好也有类似的声音,孩子还会进一步对这种玩具产生厌恶。这些都是孩子婴幼儿时期非常真实的事件,却会在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他的“无意识”,他会对自己厌恶麻雀的叫声很感奇怪,但是却说不出是为什么。

同样,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孩子成长的各种物质环境,都会导致孩子的各种“无意识”。当我们奇怪孩子为什么会对某件事情有很过激的反应时,或许就是他的这种“无意识”给激发了起来。

无意识是被孩子的身体所记忆却不能被我们回忆的“记忆”。它会给人带来一种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是一种类似条件反射所带来的结果。如前所述,一两次偶发的事件,不会给孩子带来如此深刻的身体记忆,只有当一件事情反复出现或者幼儿的身心持续不断地遭受到重复性的侵害、骚扰时,人体才会自动地产生一套自我保护的防御程序,或者产生一套适应伤害的程序。很多人成长之后所发生的看起来比较难以理解的事情,如果能够追根溯源的话,都能在他的婴幼儿阶段找到合理的解释。

由此看来,婴幼儿时期是孩子“无意识”产生的关键时期。这也提醒我们,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要特别关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不仅要满足他们的依赖感,给他们充分的陪伴和呵护,还要努力为他们创设各种和谐的关系,创设温馨的环境,努力减少那些负面的因素在孩子脑海中形成各种印记,成为他的“无意识”。

 

理论之三:冲动

在心理学上,冲动一词是弗洛伊德在1905年发明的,指的是一种心理生理学运作模式,它促使人们去满足自己的原始需求。比较常见的冲动包括口唇冲动、肛门冲动、体内平衡冲动、性冲动、认知冲动等等,都是由人的基因所决定的,是人天生所拥有的。冲动是人的“内在发动机”,可以促使人们去寻找周围的人和物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心理需求和生理寻求等,促使人们去探索世界。

口唇冲动能引导婴幼儿进食。但婴幼儿没有办法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要依赖成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当他有进食的需求时,会通过吮吸等动作来表达,如果做出了这样的条件反射后依然得不到满足,会进一步采取哭啼的方式来强化。细心的父母会关注到孩子的这些“冲动”表现,及时满足他的进食需求。如果父母是马大哈,或者说自有一套“育儿理论”,不管孩子如何哭闹和表达都不为所动,逐渐就会失去对家长的信任。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一是亲子关系受到损伤,孩子会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父母;二是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自信,而且会将此带入到学校、带入到整个学习的工作的过程之中;三是孩子自己也会努力把自己“变坏”,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认知冲动对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孩子在出生之后,就有探究周围世界的欲望和冲动,他们会通过看、听、摸、闻、品尝、移动、提问等各种方式来实施自己的探究行为,以帮助自己来认识与掌握身体、外界与他人。反过来,儿童周围的环境也能刺激孩子的这种探究冲动。认知冲动只有在收到了外界的积极回应时才能得以持续并逐渐发挥作用,这也提醒我们,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各种感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时空,也要特别关注环境对孩子的反馈效应,以促进孩子认知冲动的发展。在0-5岁的这段时间里,是认知冲动的最佳工作时间段,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里认知冲动没有得到良好的满足、鼓励和刺激,这些认知冲动就会逐渐消失掉。家长要明白,学习不是孩子进入到学校才开始发生的事情,孩子最为重要的教师正是家长自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冲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与冲动相关的心理疾病,大都是因为周围环境对该冲动的反应不合适而导致的。面对孩子的冲动,如果持续得到的都是反面的反馈,而不是正向的鼓励,孩子就会逐渐适应现实,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卫,以避免自己经常处于不愉快的状态。而这种保护机制的建立,往往也关闭了孩子探究现实世界的一扇门,会对他的智力发展、人格完善等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今天,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大多不再是天赋和后天培养的问题,而是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问题。我们对孩子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够在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赢得先机。

 

《读懂孩子:学生心理学手册》 []-吕克·奥贝尔/  刘敏 张自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