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课上成一棵圣诞树”
(2016-10-19 06:27:43)
标签:
刘杰锋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不要把课上成一棵圣诞树,好的课堂是简约的。”这是武凤霞老师的观点,我觉得好,记在心里。
《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备课时,我查阅多种资料,花了很大气力,写成厚厚的教案。一讲,发现内容庞杂,感觉臃肿。
没有简约,没有精彩,课,失败了!
今晚,重读课文,修改教案,给自己说几句:
一、要做减法
《荷塘月色》有10个段落,只讲重点段——4段、5段。其他的段落,这样告诉学生:“我们重点分析了作者写景的两段文字。其他段落,我想请同学们自己去读,去品味。有问题,请现在提出来。”
二、抓住语言
第4段描写荷塘,第5段描写月色,里面有很多精美语言。语言品析,是教学重中之重。
以下内容,要讲出“味道”来:
(1)“(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到底美在哪里?
(2)“明珠”“星星”“美人”,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
(3)通感(荷香似歌),这种修辞方法怎样活学活用?
(4)通过什么方式写“虚”的月色(摸不着)?
讲的时候,要紧扣八个字——以动写静、以实写虚。
三、必要点拨
第4段,荷叶、荷花、荷香虽然很美,但只是个体的美,它们还有整体的美——碧叶为底,白花点缀,荷风掠过,荷香袅袅,流水脉脉。这是和谐之美。
第5段,也有和谐之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因此,感动朱自清的不是荷塘,也不是月色,而是荷塘月色下的和谐宁静的氛围。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和谐即美,美即和谐。
但现实中,朱自清得不到这种和谐,感觉不自由,有一种惋惜和失落之情(“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四、分析潜台词
授课末尾,寻找朱自清“颇不宁静”的原因。不从政治的角度引申,只从第3段中找答案,分析“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的潜台词,并用朱自清的《儿女》一文作旁证。
五、学会总结
总结陈词时,不要像李镇西那样,从人格的角度来赞颂朱自清,那样很“虚”。要回归语言本位,告诉学生,散文学习要抓住两点:敲打语言,还原作者情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