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长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在园195天,节假日170天,每天在园平均7个小时。由此可见,一年孩子在家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比在幼儿园要多,如果教育孩子的任务仅仅依靠幼儿园,家长放松了自己与孩子相处时的教育,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好家长幼儿园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孩子在幼儿阶段,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在幼儿园还要多,家长对孩子的示范教育作用非常大,只有幼儿园与家庭真正配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任务,落实好这一任务,首先,幼儿园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发自内心地重视这项工作。目前,许多幼儿园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停留在参与上,没把家长当成办园的主人,教育的主体。其次,通过培训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自己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家长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管“生活”,幼儿园管“教育”,很多家长以“没有时间”“文化不高,不懂教育”等理由过分依赖幼儿园,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交流内容多是孩子在学习、纪律等方面的情况,而对孩子品德、性格以及情绪波动等方面的交流明显不足,有些家长并不清楚他们在孩子基础道德、人格养成、行为习惯等方面肩负的重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以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幼儿园要把家长看成是一支强大的、默契的支持者、同盟军。家园共育可以发挥学校和家庭各自的优势,用幼儿园教育的优势来指导家庭教育,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幼儿园教育的不足。家园共育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也是幼儿园教育转型升级的需要。
为什么说教育好家长幼儿园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呢?《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数据显示,不知道教育方法的家长占37.82%;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占26.19%,二者相加是64%,这意味着近七成孩子的教育已成为我国父母最大的知识“短板”。
幼儿时期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习惯培养年龄越小效果越越好,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12岁以后,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知识学习,千方百计培养孩子的识字、算术、外语、特长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幼儿教育不是不能学知识,关键在于怎么学?学了知识干什么?如果幼儿阶段学的知识大部分是转变成习惯就对了。有个非常有意义实验,将一个瓶子先装满稍大一点的石块,还能装一些沙子等细小的东西,如果先装满沙子,石块等大一点的东西就装不进去了。同理,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应该先装理想、人格、品德、习惯等大东西,然后再装知识、方法、能力等小东西,这样的人生才有顺序和韵律。
幼儿教育阶段,如果一个学期能帮助孩子培养起2个习惯,3年6个学期养成10多个重要习惯,这样的幼儿园就功莫大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