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力开发的“规矩”

(2016-10-03 06:41:55)
标签:

贾老师工作室

分类: 学习方法
         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

  从我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学会了既能够放弃也能够享受某些东西的品质。

  从我母亲那里,我渲染了虔诚、仁爱和戒除恶念,以及远离奢侈。

  从戴奥吉纳图斯那里,我学会了不使自己碌碌于琐事,学会了不畏惧也不热衷战斗,学会了让人说话。

  从塞克斯都那里,我看到了一种仁爱的气质,看到了毫无矫饰的庄严,为朋友谋利的细心,对无知者和不加思考就发表意见的人的容忍,看到了一个能使自己和所有人欣然相处的榜样。

  从马克西默斯那里,我学会了自治,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种甜美和尊严的恰当配合;做摆在面前的事情并且毫无怨言。

  摘自 马克•奥勒留《沉思录》

 

  智力开发的“规矩”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都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天才。

  ———格伦•多曼

 

  早期教育需以儿童生理成熟度为前提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早期教育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过早和过晚都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我们都知道狼孩儿、猪孩儿的故事,他们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和社会规范等各种智能开发的时机,所以,即便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不能使他们赶上最普通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而过早的开发孩子的某种智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对此,家长朋友应该了解一下孩子敏感期的知识。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待学习

  谈到学习,许多人就想到学校里坐在课堂上听课,以及那些繁多的定理和常识。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和刻板了。当一个婴儿能够辨认出妈妈和其他人的区别的时候;当一个男孩子出于对异性的好奇而在书店里翻《女性心理学》的时候;当一个人第一次吃西餐,小心翼翼地模仿别人的时候;当一个女生注意明星们的着装搭配的时候;当一个人新买了电器,看说明书的时候;当一个司机在陌生的地方打开地图寻找他应该走的路线的时候……这些都是在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需而求谓之学,我们需要的某种知识和技能我们现在还没有,我们去追求它,这就是学习。人们在生活中用到的百分之八十的知识是课堂之外学到的,比如交往的常识,心理调节能力,如何应变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和潜规则等。课堂上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并且不是最重要的一种,课堂上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得到高分,可以让我们进入名牌大学,可以让我们在进入人才市场的时候有一张镀金的入场券,然而,它仅仅是入场券,究竟如何打开局面靠的是我们在课堂之外练就的本领和走出学校之后学到的知识。

  说这么多,是想告诉朋友们不要狭隘地理解学习,以便不狭隘地要求孩子。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通过游戏和生活学习的,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学习,他们参与的每一个游戏或者活动都是学习;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广泛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幼儿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广泛地探索和兴致勃勃的状态对于幼儿来讲是无比重要的,前者让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天赋,后者让孩子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心理的自我建构。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其一,快乐比结果更重要。孩子从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以及建立的相应态度,比孩子所学的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孩子没学多少东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喜欢学习、喜欢知识,这种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一些功利心很强的父母,总是期望孩子很早就学有所成,比如背唐诗、记单词、学数学等,可谓去本求末。其实孩子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这一丁点优势很快就会消失,长远来讲对孩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假如孩子因为父母刻意的、功利的要求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感,就更因小失大了。

  其二,孩子从过程中得到的锻炼比结果更重要。对于婴儿来言,看到比看懂重要,听到比听懂重要,感官知觉是智力的先导,即便孩子不能理解,或者说记住的东西很快忘记了(比如背唐诗),背过本身是重要的,这个过程已经会对孩子智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我们并不反对智能开发,更不反对孩子博学多才,但是,我们要以孩子内心的和谐为前提。对于幼儿,我们不应该有特别刻意的学习目标和计划,而是要对孩子自然的兴趣和自发的表现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当我们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意外的收获。(见下页表格)

 

                                          “高分”没有这么难

     学习原来可以这样轻松

  “罗璐她从来都没有进入高考状态,我们都担心她是不是太放松了,没想到居然考了全校第一。”罗璐妈妈也觉得很纳闷。罗璐自己也坦承她进入高三后状态很放松,让老师和家长操心不已。做作业时她一直都要有周杰伦和王心凌的新歌作陪,有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哼歌。吃晚饭时罗璐习惯开着电视,看着看着就入神了,甚至会放下作业“霸占”电视直到21点。在整个高考复习阶段,罗璐晚上一般到12点左右上床就寝。高考前最后一个星期,罗璐每天早上8、9点才起床复习,晚上11点就早早睡下,还不时去楼下散步。

  面对黑色的6月,罗璐是如何轻松获胜的呢?据罗璐讲,她有四个法宝。

  一肚子问题VS从不问解题方法

  当罗璐在下课后抛出一系列问题拦住老师时,所有的同学早已见怪不怪,反而也加入了问问题大军,一起来“为难老师”。罗璐的智商超过130,但她上完课、回家温习时总有一肚子的问题,每次她都会利用下课时间,在老师的帮助下明了所有的知识盲点。罗璐提问的效率很高,常常是几秒种就能解决一个问题。每当老师讲出这个知识点的关键处,罗璐马上就补上了知识链的一个环节,从不让知识断链。

  尽管罗璐好学好问,但她有个原则就是从来不问解题方法。很多同学都喜欢拿一道题问老师如何解答,可罗璐却喜欢问一些基础概念,甚至会问一些怪问题。

  不买参考书VS作业不带回家

  罗璐自己从来不买参考书,她只是把学校布置的作业做完,从来不给自己加压。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效率。她上课时有时会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但对老师讲的关键问题,她每句都听得很仔细,当堂就消化,不用回家多花心思。

  罗璐觉得自己很懒,她不愿意背负厚厚的书本和作业回家,高三时她总是在下课后自发留在教室里自习,尽量把所有作业做完,一直到晚上6点半才回家。学习———放松———休息,明晰的节奏感带来了节奏的高效率。

  数理抓基础VS借鉴试卷中好句

  这个“偷懒原则”也被罗璐借鉴到学科复习上。罗璐的强项是数学和物理,所以她在高三就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弱项语文上。她尽量每天做1-2篇文言文阅读,1-2篇现代文阅读,把平时课本中的名句、文学常识抄下来用作写作文的素材。而她也特别会利用试卷资源,把现代文阅读中的好句子和文言文阅读中对仗工整、辞藻优美的名句都摘录进自己的好词好句本,有空就拿出来温习。

  为了提高效率,她也没有花很大精力背诵英语单词。她认为有些重点单词会经常出现,多做阅读就可以看熟了,没必要多背。她每天做2篇完型填空、4篇阅读理解来增强自己的语感。

  而在自己的强项数学和物理上,她并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把所有的数学、物理教材翻一遍,重点抓基础知识。

  美式家庭教育VS情绪回收站

  罗璐的父母对她实行的是开明的美式家庭教育,由于她的父母是交大和财大的教授,所以她从小就深受熏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天赋,她通过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分级考试前六级、还学过电子琴、画画、书法和体操,可谓多才多艺。

  进入高三,罗璐的父母对她并没有步步严防,用罗璐母亲的话来说就是“宏观调控”。罗璐的母亲说罗璐很有悟性,人也聪明,就是有些急躁、也有些任性,她在高三着重做好女儿的情绪回收站。女儿在模拟考时考了517分,她一下子情绪低落,一点自信都没有,说自己就进二本算了,也不要想清华了。这时她耐心做女儿的思想工作,告诉她在老师都对她充满信心的情况下千万不要放弃自己,引导她在自己身上找差距。她也告诉女儿要调整心态,从自己的弱项着手,提高语文成绩,对于自己的强项则要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学会如何思考。

  (摘自2005年7月19日《新闻晨报》)

  亲爱的家长朋友,读完罗璐的报道您有何感受呢?虽然罗璐的家庭起点很高,罗璐的方法也并非适用所有孩子,但是罗璐的成功至少说明学习并非就是苦役,取得好成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把罗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是想改变一下大家对孩子学习的感性认识。不要把学习当作一座火焰山去过,而应该用一种享受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去对待。

  父母对于孩子学习的三个认识误区

  当孩子的成绩出现滑坡时,父母们最常见的解释有三种,一种是“孩子聪明但是不努力”,一种是感到自己的孩子笨,还有一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也不笨、也挺努力,但是方法不对。其实,这几种解释都过于笼统,当然也就不能解决问题。

  A.“贪玩不努力”

  孩子不努力,具体地说就是孩子学习不主动、不积极。这种状态其实隐藏着很多问题,首先孩子学习的责任心不足,另外孩子是否能从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也是个问题。孩子学习不努力的背后,绝不仅仅是孩子贪玩、懒惰的问题。而学习责任心、成就感、愉悦感都是决定孩子成绩的重要因素。

  另外,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学习不在状态,言下之意就是,只要孩子努力、进入状态,学习成绩就会很快提上去。然而,如何由不努力变为努力、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如何把功夫用到点子上,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与其说孩子不努力,不如说孩子缺乏“让自己努力”的能力。

  B.“孩子太笨”

  至于“我的孩子笨”的解释不仅无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反而会成为很大的障碍。这种对孩子的评价会让孩子对自己因失去信心而降低要求,在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想自己赶上别人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孩子没有勇气面对挑战,从而更不能增长自己的技能,这又反过来印证他对自己的消极看法,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循环持续下去,会真地让孩子变成事事不如人的蠢笨之人。

  C.“学习方法不对”

  对于第三种情况,虽然家长能够认识到方法的意义,但是缺乏对学习策略的充分认识,方法不对,怎么个“方法不对”呢?是不能获取知识的方法?还是巩固知识的方法?还是梳理知识的方法?总之,怀有这种笼统认识的家长,自己也不清楚问题究竟在哪里,不能真正帮助孩子。

  决定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三个方面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决定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呢?经过有关调查和研究,发现有三方面的因素对孩子的成绩共同起着决定性因素。

  其一,孩子面对学习的心理状态。主要指态度和动机。态度和动机决定了孩子在面临学习任务时的努力程度和面临困难时积极或者消极的心理倾向,以及在面对学习目标和具体困难时努力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的好坏。焦虑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人的重视和认真程度,适当的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但是过度的压力则容易使人抑郁和消极,降低敏感性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信任和较高的自我期许,对于学习成绩是首要的,那些最终能在艰苦、激烈的学习竞争中保持优越地位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具备这种心理。这种心理也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成就大小的关键。

  其二,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主要指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对学习任务要点的选择和把握,以及对教材知识的整理、加工和吸收,这些具体的学习技巧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有整体上的认识,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优势部分是否了然于胸,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计划的实用性。那些只会跟着老师的要求走的学生,实际上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没有必要的事情上,却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努力的地方。仅仅跟随老师的要求也很辛苦,但是并不一定对提高自己的成绩有效,这就是许多学生很努力可是成绩不见起色的原因所在。

  其三,学习的执行能力。主要指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如时间管理能力、计划能力和专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专心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学习效果是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的乘积。缺乏计划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学生,每天只能把很少的时间用在有效的学习上。那些专注能力差的学生,与别人付出同样的时间,却只能取得很小的学习成果。

  上述这三个方面都是影响孩子成绩最关键的因素,希望家长朋友能够参照这些来分析孩子的现状,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三个方面分别给予深入的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