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网传一篇文章,说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垃圾教学法。这让我很是好奇,因为这跟我的认识全然不同,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篇以讹传讹的文章,也许并不值得深究。稍微花了一点时间查找原文,发现作者竟然是一位颇有些名气的人物——方帆先生,他是美国林肯高中的双语系主任,也是新浪教育专栏的特约撰稿人,发表过很多教育类文章。方帆先生在新浪有自己的博客,专栏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是转载自这个博客的。不过这一篇《“探究教学法”是一种垃圾教学法理论》并没有被专栏选取,网上流传的这篇文章只是网友转载之后形成的传播。
通常情况下,这样的标题是很大众媒体化的,很吸引眼球,这说明方帆先生还是很熟悉媒体的运作方式的。不过一般专业媒体并不会这样做,因为学术不需要吸引眼球,需要的是严谨审慎。
从头到尾细读了几遍,这篇文章大致上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定调,开门见山——探究式教学法在美国是垃圾教学法。第二部分是原因分析,列出了三点原因,但是这三点原因都是外因,主要是解释美国的公立学校为什么青睐这种垃圾教学法。第三部分则引用了一篇学术论文,2006年在《教育心理学家》发表的Richard
Clark等人的一篇论文,从理论和学术的角度论证“探究式教学法”是“垃圾教学法”。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比较松散、武断的文章。首先,文章并没有定义清楚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法”,从作者的行文表达来看,作者所说的“探究式教学法”似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法”。从作者论述的外因来看,重点并不是“探究式教学法”有什么缺陷,而是美国公立学校为什么会青睐这样一种“垃圾教学法”。这是个逻辑错误,我们想通过这篇文章了解“探究式教学法”为什么垃圾,但是方帆先生举证的只是美国人为什么选择垃圾教学法,这个外因并非产生探究式教学法的直接原因,只是说明了这种教学方法流行起来的原因。第三部分的引证是重头戏,但是作者一带而过。行文气势颇盛,但是没什么内力,比如“通过无可辩驳的科学研究报告指出……”这样的表述就太不扎实了,怎么就是无可辩驳了呢?在学术领域,有什么是无可辩驳的呢?至少作者这个态度已经让自己站在专业领域以外了。
为了求证作者的这个“强有力”的证据,我不得不再次查找原文。通过作者和期刊的相关搜索,我查到这篇文章应该是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 An Analysis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 Discovery, Problem-Based,
Experiential, andInquiry-Based
Teaching,意为《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最小化指导是不起作用的?》副标题是“对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与探究教学失败的分析”。说实话,在学术领域,这个标题也是够吸引眼球的了。刚好,正当我准备对这篇论文苦读的时候,发现《开放教育研究》杂志在今年4月刊发表了这篇论文的译文,而且是浙大盛群力教授指导翻译的。这意味着我可以完全相信这篇译文的准确性。直接读译过来的稿子,效率提升不少。杂志上的译文题目为《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与探究教学失败析因》,这个翻译很见功力。
方帆先生没有说错,这篇文章的确是强有力地支持了他的观点,所以他的那篇博文似乎还算是站得住脚。只是这篇论文本身并非无可辩驳,反而是极为可疑。很难想象这些成名已久的学者发表的这样一篇论文会如此片面。简单来说,谁告诉那三位论文作者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和探究教学就是少教和不教了?这个标题就很哗众取宠。
不论任何一种教学法,都应该有它的目的。因为目的差别,各种教学方法自然会形成各自的优劣差异。探究式教学法未必是一种必须的、优越的教学法,但也不是什么垃圾教学法。就象我当初觉得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很“垃圾”一样,后来也调整了认识。有一次我到一个极为偏远落后的地区观摩教学,发现这种模式并非一无是处。那次观摩,见到的是一次闹哄哄的教学过程,我对此极不以为然,认为这节课谈不上教学目标,也没有看出清晰的教学思路,更是看不到学生的收获。课后跟老师交流,我问:“您觉得这样上课和您以往的上课有什么区别吗?”上课的老师说:“有啊,这样上课起码班里没有睡觉的了。”我问:“那么实际教学效果呢?”老师说:“实际上也比以前要好些。”我表示需要进一步解释,于是老师接着说:“我们这里的学生基础特别薄弱。以前上课他们完全听不懂,所以上课的时候,有大半个班都是昏昏欲睡。更糟糕的还不是学生睡觉,严重的时候甚至无法组织起教学秩序。换成现在这样,起码都跟着参与进来了。以前他们是不学,现在是学不好,以前考试考几分、十几分,现在能考几十分,这不是进步吗?虽然还是不及格,但是平均分提高了。”
这个理由看起来跟方帆先生举的美国公立学校的例子很相似,不过在我看来,杜郎口教学模式并不是什么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这次体验,我觉得杜郎口模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未必起什么作用(甚至可能是反作用),但是对于那些落后到极点的学校,倒是有些作用的。这个作用体现在教学形式上,对于组织基础薄弱学生的教学是有一定意义的。
探究式教学法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文中提到探究式教学法产生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这是有点扯远了,探究式教学法的直接始作俑者是杜威。
事实上,杜威的探究式教学法在美国的确饱受批判,美国教育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杜威的探究式教学法毁了一代美国学生。所以在五、六十年代盛行了一阵子探究式教学法的推广之后,美国又转向了轰轰烈烈的批判运动,说探究式教学法在美国臭名昭著也不为过。然而从理论上,人们始终也没法彻底否定这种理论。很多时候,理论与实践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就像一辆设计很差劲的车并不意味着物理原理出了什么差错。
杜威的探究式教学法究竟有多么糟糕,这恐怕需要查证当年的教学实录才能知道。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当年的认知理论显然没有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第一代的探究式教学法必然粗陋不堪。这个时候全国大范围地推广这种教学法显然是不成熟的。
而探究式教学法是不是指的就是少教不教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应该不是。如果不教成为教学的主流,这就是一种教育虚无主义的观点了,且自相矛盾。既然教学的核心是不教,那学生又何必集中到学校来体验这种不教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非常正确的。人不能在学校里面呆一辈子,总要离开学校的,那么是不是离开了学校就要终止学习呢?显然不是。我们老师平时最关心学生掌握知识,但是也经常把“举一反三”挂在嘴上。事实上学习知识和举一反三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如果单纯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法无疑是缺乏效率的。每研究一种新的方法,似乎要求我们必须抛弃一种旧的方法,这是一个习惯性的误解。我们拥有了电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彻底淘汰蜡烛和油灯,我们发明了电视,但是收音机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即便网络视频大行其道,电视也依然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杜威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法,这是不是意味着其它教学法从此被逐出讲坛?我并不觉得一堂课从头讲到尾一定是错的,但是也不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是垃圾。
从论文的副标题看: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与探究教学失败析因。这是个学术叶问啊,他们要打十个吗?如果建构式教学、发现式教学、问题推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都是失败的、是错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是对的呢?这个思路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人们假设排除掉一切错误的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正确,但事实上我们经常是排除掉一切错误之后,什么也没剩下。这个思路就是人类面对癌症的思路,我们期待通过杀光一切癌细胞来治愈疾病,但目前这种思路指导下的实际治疗效果是我们杀死了一切癌细胞,同时也杀死了患者。
方帆先生的文章与Paul A. Kirschner等人的论文有一个相同的前提假设,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传授知识。问题在于杜威的探究式教学法的根本目标并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此毋庸置疑,因为杜威最为著名的一本著作就是《我们如何思维》。这本书堪称思维教育的开山之作,他把哲学与教育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更加关注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这一点来看,前者对杜威的探究式教学并没有批评到点儿上。方帆先生们的观点应该是以知识为教学核心的,一切都围绕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程度来讨论。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才是现在教育界的主流观点,而探究式教学至少在中国并没在较大范围获得实践。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教学就是教知识,连我给学生上思维课时,班主任都要嘱托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有关思考的知识。然而我们都知道,思考并非一种知识,而是能力。对能力的培养与教授知识会是同一种方法吗?
方帆先生的观点是,如果两分钟能给学生讲清楚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花20分钟让学生去做什么探究,这样的探究会降低教学的效率,浪费时间。我认为这个看法过于笼统了,探究是不是浪费时间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学习的内容——知识。知识和知识是不完全一样的,是有区别的,有些知识的确没必要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但有些知识最好要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
举例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些是关于事实的陈述性知识,是没有必要去进行什么探究的,确实应该直接给到学生。然而如果是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适度的探究有助于学生理解程序性知识的生成过程,会有助于长时记忆的形成,对于学生并无坏处。即便同样是陈述性知识,概念与事实的教授方法也未必一样。像前面我们提到的一些史实、文学常识,属于事实,对事实没什么可探究的,但是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不经探究地灌输是不利学生发展的。
比如学三角形的高,这个概念并不复杂,如果是讲授的话只一句话就够了——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做一条垂线,从顶点到底边之间的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似乎没什么可探究的,但是请想一想,三角形的高这个概念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人们为什么要研究三角形的高呢?如果用探究的方式,需要让学生直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用到三角形的高。问题是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三角形的高呢,怎么探究?这时候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探究阶梯,用问题把学生引导到高这个概念上来。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张坐标纸,上面有三个底边相等,高不等的三角形,让学生识别哪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最大的。这个问题不需要太多时间。第二个问题是在一张空白纸上有三个底边相等,高略有差异的三角形,再次让学生识别哪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学生花了很长时间才想到除了用尺子量底边,还要量从顶点到底边的一条线段。这个“发现”是从刚才的坐标格上获得的启发。这时候,教师再给学生进行概念的规范,让学生记住三角形高的定义。这就是方帆先生所说的典型的“浪费时间”,原本只花两分钟就能告之学生的概念,花了二十多分钟才完成。显然我们会认为这是低效率的,我们何必如此呢?但是随后我们会发现,面对直接讲授的孩子,对钝角三角形的高有明显的理解障碍,因为那个高是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的延长线作垂线所得。但是对于经过探究的学生,钝角三角形的高根本无需解释。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内容,到了七、八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平面几何,涉及到辅助线的内容,总会让教师感到头疼,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一眼就“看出”辅助线的所在,而另外一些学生永远也搞不清楚辅助线从何谈起。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了,知识如何习得会影响到它如何被调用,缺乏体验实践的知识,其调用的方式也是教条的。所以,如果你评价一节课就只是局限于这一节课,那么这种评价是片面的。而我们有很多知识的建构方式,会在几年之后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或者是问题,怎么能快速地做出评价呢?怎么能通过一次简单的考试来进行评价呢?
至少,我们会发现对于一部分学科的一部分内容,对探究的体验是必须的,探究决定知识建构的模式,决定一个人长时记忆中知识的图示结构,决定了一个人可持续学习的能力。除了数学,语文的一些知识也是可以探究的,比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老师当然可以用讲授的办法告诉学生们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但是也可以让学生以一篇文章为例,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事物说清楚的。这同样会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然而讲授与探究出来的差别在于前者获得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后者获得的是知识的生成和对知识运用的体验。
这样说来,是不是探究式教学就比较优越,或者知识必须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得才好?答案并非如此。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有些学科不能一上来就探究,或者不必通过探究的方法来获得知识。比如历史、地理这样的学科,如果想针对这些学科展开讨论,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是无法实现的。然而这些学科的大量知识都是陈述性知识,没有探究的意义,即便强行探究,也真的是浪费时间。但是仔细想想,对于这类知识,探究是浪费时间,讲授同样是浪费时间。如果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那这样的课不上也罢。首先,凡能讲清楚的,必都写得清楚,能写清楚必都能读得清楚,学生不能自己去读吗?其次,凡可以讲清楚的,必是可以摄录下来的,老师讲一次也就够了,何必次次都讲?学生自己看看录像不是一样吗?所以那些陈述性知识,大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获得,且这种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是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培养的,老师把学生要去读的讲了,学生怎么可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呢?
再退一步,知识是有价值的,是有用的,只是机械地背记知识,而不是应用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那么知识的掌握层次就只会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上,要达到能够发挥出其价值,对知识不加运用是很难做得到的。现在国家课程标准对各个学科的指导,都把教学目标指向了能力素质的培养,单纯的知识的背记怎能培养人的能力?所以如果只是通过讲授来传递知识,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资源的不足,讲授和探究抢夺时间资源。也正因为如此,翻转课堂的提出才显得有意义。翻转课堂的本质就是把知识的获取前移,推到课堂教学之前,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用于知识运用的探究。假如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垃圾教学法,那么翻转课堂也就没有存在意义了。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当年杜威的“探究式教学”如今已经的到长足的发展,我们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发展的事物。本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我们也不应该轻易评价什么是垃圾,即便真的是垃圾,也要说说清楚那是怎样的垃圾。我历来反对一窝蜂似地追捧某一种教学方法,也反对一窝蜂似地批判某一种教学方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在我看来,探究式教学法并非垃圾,反而是很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不过探究式教学法是非常难以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也不建议随意去搞什么探究,因为很多打着探究名义的教学方式根本就不是探究式教学法。
因为篇幅所限,在此不做赘述,之后我会跟大家分享,什么才是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组织探究式教学。另外,等忙过这段我会再跟大家分析那篇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为什么是站不住脚的论文,它根本什么也没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