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片面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不利于他们成长

(2016-09-26 10:57:01)
标签:

阚兆成

分类: 阚侃教育


阚兆成2016-09-26 10:26:32

近日,网上一篇《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十年课改不成功,因“学生为中心”》的文章广泛传播,文章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是以教学为主,传承人类历史文明成果。教书育人,教师起主导作用。可是,有些课改专家无视和违反这些基本规定性,要以学生为中心,轻视乃至否定教师主导。

回顾教育主体论,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意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教材)为主体。 

“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育主张,杜威的立场也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然而,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的任务,同时作为社会规范的执行者,还承担着教化学生的任务,教师自然是教育过程的主导。科尔贝格的观点是,儿童的成长既不像有机体如植物,也不像机器,而像一位哲学家或科学家兼诗人,是由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心理结构的重新组织,是内部状态与外部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双向的阐释过程。

学生中心论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二是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觉性,低估了教师的作用,这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三是它的研究方法是从心理咨询等实际工作中引进的,在教育实践方面缺乏验证。

偏执于学生而相对忽略教师和教材的观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在充分尊重教师和教材的作用的前提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才是有效的。对教育主体的讨论应转向教育主体间关系的讨论,从主体间互动来重新审视教育活动问题,关键是如何将学生、教师和教材这三方面整合成一个有机体,创造出一个健康的育人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如何建构合理的、良好的教育主体间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81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最高境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