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为中心”的药为啥治不了我国教育的病

(2016-09-20 15:06:47)
标签:

阚兆成

分类: 阚侃教育

近日,网上一篇《北师大王策三教授:十年课改不成功,因“学生为中心”》的文章广泛传播,文章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是以教学为主,传承人类历史文明成果,教书育人,教师起主导作用。可是,我们的课改专家,却无视这些基本规定性,要实行以学生为中心,轻视乃至否定教师主导。这明显违反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文章还引用了大量调查数据说明老师对课改的评价。

对课程改革的成败不敢妄下结论,但对“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究有着非常现实的引导作用。本轮课程改革彻底接受了“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于是,出现了从“教材”变“学材”,从“教室”变“学室”,从“教法”变“学法”,从“教案”变“学案”……的现象,仿佛只有突出学才是课改,否则就不是课改。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突变成“学生为中心”,使得众多教师谨小慎微、无所适从,教师的教育作用明显削弱。

其实,回顾教育主体论,学术界大致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教材)为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课程或教材是学习内容的主体,它们在教育过程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

“学生为中心”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育主张,杜威的立场也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然而,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的任务,同时他作为社会规范的执行者还承担着教化学生的任务,教师自然是教育过程的主导。科尔贝格的观点是,儿童的成长既不像有机体如植物,也不像机器,而像一位哲学家或科学家兼诗人,是由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心理结构的重新组织,是内部状态与外部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双向的阐释过程。赫尔巴特早就注意到了,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的。这个横亘于师生之间的第三者,使得我们在教学之中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不但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教材才是教学过程真正的核心。必须以教材为中心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材的潜在功能只有通过师生共同发掘方能实现。

教育界对“中心”论的讨论从来就没停止过,课改专家将没有定论的“学生为中心”搬过来硬性推行是欠妥的,必须理智地看到学生为中心论的一些弊端:一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二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高估了学生的自控力和自觉性,低估了教师的作用,这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三是它的研究方法是从心理咨询等实际工作中引进的,在教育实践方面缺乏实验和实践验证。

偏执于学生而相对忽略教师和教材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在充分尊重教师和教材的作用的前提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才是有效的。对教育主体的讨论应转向教育主体间关系的讨论,从主体间互动来重新审视教育活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学生、教师和教材这三方面整合成一个有机体,使之创造出一个健康的育人育才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如何建构合理的、良好的教育主体间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