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尊重与要求
标签:
贾老师工作室 |
分类: 家校共育 |
先来看一则故事: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说明他是用心观察并且认真对待的,我应该尊重他这种态度,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有的是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看完这则故事,您有什么感想呢?这位表演大师也是教育的高手,他深知事物的轻重和先后以及尊重的意义。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尊重。
尊重是爱和教育的前提,没有尊重的爱是让人痛苦的爱,没有尊重的教育根本不能成其为教育。但是,尊重又容易被人忽略,家庭教育尤其如此,经常是在“爱”“关心”“负责”“帮助”的表象之下,尊重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您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呢?不防来做一个小测试。1.您是否因为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无中生有地斥责孩子,或者夸大孩子已有的错误或者过失?
2.在进孩子的房间之前您是否经常不敲门?
3.您是否认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
4.没有经过孩子的允许,您是否经常翻看孩子的日记或者检查他的抽屉?
5.如果孩子想参加的特长班是您不喜欢的,您是否支持他?
6.假如孩子的个性和您大相径庭,您是否觉得遗憾并经常说起?
7.当孩子接到异性的电话的时候,您是否有意地避开并不主动询问?
8.在表达对孩子的建议的时候,您是否注意您的语气和措辞?
9.您是否经常感觉到孩子是另外一个人而不是您的一部分?
10.假如您也认为自己的言行不太合适,您是否能容忍孩子顶嘴?
答案及评分:
“小孩子”的含义
我清楚地知道,许多教育人士主张“把孩子当孩子”。孩子是不同于成人的,爱护童年独有的天真和快乐,不要把孩子当做成人一样去要求,这都是必要的。其实,“把孩子当孩子”是指“莫把孩子当成人”,而我现在要强调的是,固然不能把孩子看做成人,但是孩子也是人,一定要把孩子当做“人”来对待。
那么,“孩子”和“人”有什么区别吗?我们难道没有把孩子当“人”看吗?这就需要我们静心思量一下了。先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A.“小孩子家懂什么。”
B.“小孩就爱瞎倒腾。”
C.“一个小孩子家,想怎样就怎样,那还行!”
D.“去去去,小孩子家添什么乱!”
E.“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
F.“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
G.“小孩子嘛,哭一会儿,闹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H.“小孩子嘛,除了玩还知道什么。”
I.“孩子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类似的话还有很多,而且,还有许多不能用典型的语言来列举,但是依然在父母的意识中存在。您说过类似的话吗?当我把这些话集中呈现给您,您有什么感想呢?
其实,“孩子”背后是有诸多含义的。
首先,孩子在智力、心理和生理上还不成熟,我们在无形中很容易给以轻视和限制。A.“小孩子家懂什么。”B.“小孩就爱瞎倒腾。”D.“去去去,小孩子家添什么乱。”E.“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H.“小孩子嘛,除了玩还知道什么。”这些话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台湾作家三毛说过一句话:“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得什么?”其实,小孩子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懂的太少了。因为我们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孩子在我们眼里就是“除了玩还知道什么。”“就爱瞎倒腾。”其实对于孩子来讲,是没有“学”和“玩”的区别的,他们从游戏中不仅获得了快乐,也从探索和尝试中发现事物的不同和世界的奇妙;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着各种“实验”,他们兴趣的广泛和各种向往与冲动是他们生命活力的表现。一个孩子不爱玩,一点也不“倒腾”,是最令人担忧的。与此同时,他们从游戏中发展了自己的心理,也学会与别人合作,在确认自己在同龄人群中的角色,他们还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们从玩中发现和成熟着自己的性格。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童年缺少尝试或者尝试得不到支持,对于孩子的一生损失是很大的,不仅妨碍孩子在智力和生理上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对孩子主动性、自主性以及开放性等必要素质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其次,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我们觉得“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小孩子嘛,哭一会儿,闹一会儿也就过去了!”“孩子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诚然,大人的事有太多孩子还不懂,但是,我认为把孩子完全隔离在成人生活之外并非明智之举。虽然孩子很少能给予我们实质意义上的帮助,但是,了解和参与成人生活,对孩子的成长却有非凡的意义。
我有好几个做生意的朋友,他们自己十分辛苦,时常心力交瘁,但是他们丝毫不让孩子知晓,只让孩子来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结果孩子养尊处优,什么都不在乎,一点进取心和责任心都没有。他们希望自己承担生活的艰辛和不如意,只让孩子品尝生活的快乐,可是他们错了,孩子既不快乐又没有出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艰辛,至少让孩子懂得珍惜,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付出,则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果把自己的经历作为激励孩子上进的材料,那么孩子将由此产生很大的变化。
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处境都有它的意义。即便是高干、巨贾,让孩子了解自己今天的成就何以得来,让孩子摆正家庭和他自己的关系,明确对他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参与成人的生活,凡事尽可能地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实在好处多多。其一,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其二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其三可以让孩子更快地社会化。
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外祖父母和母亲总是让我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我对他们有多重要。多数儿童只要有一个人给他们这种感觉就足以让他们健康成长,而我则拥有三个。”让孩子参与自己的生活决策,更容易形成亲密、融洽的亲子关系。因为这让孩子感觉到,他了解父母,父母需要他。
对于第三个方面的好处,或许需要多解释一下。成人世界是比较复杂的,并非绝对纯净,也有许多利害关系,甚至丑恶的东西在里面。但是真正的成熟既不是幼稚的天真,也不是世故,而是如何建立自己的道德原则,如何面对世俗和利益。让孩子处于“纯净”的虚拟的真善美世界里,只能让孩子在面对真实的现实的时候不知所措,甚至付出本可以避免的代价。让孩子了解真实的社会,并不妨碍孩子善良,只会增加他们生存的经验,促使他们真正地成熟。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提倡所有的事情都和孩子商量,而且,与孩子探讨的事情,应该参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小而把孩子的事情和相关的情绪看得太轻,不要认为“小孩子嘛,哭一会儿,闹一会儿也就过去了!”“孩子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许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小事一桩,可对于孩子来讲却“不得了”。但是,孩子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发展自己的,三岁之前的孩子哭一下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哭闹总是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呼应,孩子就会产生忧郁的倾向。七八岁的孩子一次合理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父母觉得没什么,但是假如能够满足孩子,那么孩子就很长时间都处在积极的幸福感中。总之,孩子的愿望、好奇心,孩子兴冲冲提出的建议,孩子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进步和成果时的兴高采烈,孩子对我们的倾诉和抱怨等都应该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重视孩子心理感受、内心体验,才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则,就难免造成对孩子无法预测的伤害。
总之,固然孩子尚未成年,但是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尚小而去轻视和限制,需要重视他们的感受和成长变化,尊重他们的人格。至于一些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喜好,随便侵犯孩子的隐私和空间,干预孩子对生活道路、终生伴侣的选择,不仅是不懂得教育,而且是对孩子人权的侵犯。由于那些错误比较明显,在此不作讨论。
有一天,在滑雪场,一位很和气的年轻男子,来到小豆豆面前,做手势表示:“站到我的滑雪板前面来,好吗?”
小豆豆问了问爸爸,爸爸说“可以”,于是小豆豆就对那位叔叔说了一句“Thank you ”。那个人让小豆豆蹲到自己的滑雪板的前端,把两边的滑雪板对齐,然后沿着志贺高原最缓的长坡,像风一样地滑了下去。小豆豆只觉得耳朵两边的风声呼呼地响,她用两只手抱住膝盖,努力不让自己往前俯冲下去。虽然有点儿害怕,但是非常非常快乐!滑完之后,围观的大人们鼓起掌来。
这位年轻人叫舒奈尔德,是世界上有名的滑雪家,他总是喜欢用罕见的银色滑雪杖。这些都是小豆豆以后才知道的。但是当时小豆豆就喜欢上这个人,因为滑完雪之后,大家鼓掌称赞,然后这个人弯下腰,握住小豆豆的手,非常尊重非常温和地看着小豆豆,对她说:“Thank you!”
这个年轻人不是把小豆豆当做小孩子来对待,而是看做一位成年的女士来尊重。当这位男子弯下腰来的那一瞬间,小豆豆从心里感到了他的友好和彬彬有礼。
《窗边的小豆豆》
很多人都为自己曾经那么受尊重而念念不忘,而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懂得尊重别人,越是伟大的教育导师越是能够让被教育者感到自己大有希望。我们还有这样的经验,假如一个人很尊重我们,我们不仅会以尊重回报,而且会尽量表现得好一些;假如别人很不在乎我们,那么我们也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或者形象。尊重有着奇妙的作用,家庭教育中尤其如此。
自尊自爱是健康人格的基础,遗憾的是许多成年人不具备这些,他们很多时候缺乏足够的自尊和自爱。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小就不够尊重他们,同时他们的父母也不够尊重自己。鲁迅先生在八十多年前说:“小的时候,不把他们当人,大了以后,他们也做不了人。”并呼吁“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到今天依然有重温的价值。
尊重可以让孩子产生自尊。我们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值得尊重的,他就会慢慢尊重自己,从而产生健康的自我意识,并开始对自己有所期望。假如一个人们没有自尊,他就是一个病态人格的人;假如他的自尊水平太低,他对自己的期望就低,这样的人谈什么前途?
尊重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我们尊重孩子的特点。孩子就会接受自己的特点;孩子接受了自己,就会在自己现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假如孩子有什么客观的缺点或者不足,那么尊重的意义就更非同寻常,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就能帮助孩子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也可以和别人一样,甚至超越别人。即便是一个没有什么明显缺陷的孩子,假如我们处处贬低他,总有一天,他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他人对孩子的态度是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的。
尊重可以产生责任心。假如老板很敬重我们,我们会如何做呢?那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考虑如何对得起别人的敬重,我们会认真地对待事情,我们会节制自己的弱点和陋习,会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典型一点讲,我们要对得起别人的“知遇之恩”。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也是这样,假如我们让孩子感到我们为他自豪,那孩子就会力图表现得最好,不让我们失望,他们将会更热情地参与他们可以参与的一切事情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因此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根据马斯洛先生的理论,尊重是人类的高级精神需要,当人们满足了生理、安全和情感需要之后,尊重需要就是人类最迫切的需要。就目前的国情来讲,对于普通的家庭,生理、安全和情感需要都是容易得到满足的,所以尊重需要就是孩子们最激烈的渴望。尤其是,孩子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对待别人的评价,尊重对他们的发展与健康等方方面面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原因很多,但是,很少是有意的。封建传统中的长尊幼卑思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一些父母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的不足,也会让他们淡漠民主意识,视孩子为私有财产,这些在目前的中国还是比较常见的。但是,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种因素在作怪,我称它为家长的“自居”,具体表现如下:
我是成年人、大人、成熟的人,我的智力、思维和性格比你成熟;
潜台词:你一个小孩子家懂什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是你爸爸,我是你最直接的长辈;
潜台词:所以你必须尊重顺从我,
我是户主;
潜台词:你听我的理所当然。
你花的是我的钱;
潜台词:所以,花钱的事情我说了算,要看我的喜好。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实施“经济制裁”,甚至中断经济支持。
我生育了你;
潜台词:永远不要忘记,你的生命是我给的,你应该感恩一辈子。
我供养你;
潜台词:吃我的,喝我的,穿我的,用我的,住我的。你还想怎么样?
我比你强壮;
潜台词:所以,我可以很方便地惩罚你。
我阅历丰富,经验多;
潜台词: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应该多听听我这个“过来人”的经验。
我关心你;
潜台词:所以,你不要说我唠叨,不要嫌我麻烦,你要知道别人想让我这么关心,我还不愿意呢!
我是为你好;
潜台词:我爱你,我是为你考虑,不管你现在愿意不愿意、快乐不快乐,你将来会感谢我的。
我为你负责,我是你的监护人;
潜台词:所以你对我不应该有秘密,我应该了解你的一切,随时保护你、指导你。
你想什么我早就知道,但你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
潜台词:你们小孩子那点鬼主意我早就看穿了,可是为了你的将来,我不得不那样做,你什么时候能够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潜台词,是潜在,有一些不是马上就能让人意识到。另外,不同的父母之间差异也是很大的,并不是每一条都适合所有的父母,但是,总体上说,这些潜台词多多少少都存在于父母的潜意识中。这些自居作用,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1.长幼尊卑、父命子从;2.以养育者自居;3.“为孩子好”;4.我是过来人,比你更成熟;5.经济和体力上的优势。第一方面和第五方面,比较明显,我们主要来进一步分析一下其余的三个方面。
不要以养育者自居
所谓“父母于子无恩”。首先,孩子降生在我们的家庭并不是自愿的,相反,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才去生育,倒是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新的生命,正是他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希望。生下孩子养育他只不过是本分而已,将来孩子还要养育他的孩子,而我们也是父母养育大的,生命传承中我们不过是其中一环而已。
“为孩子好” 不是所有行为的通行证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孩子好”这个初衷一般是不需要怀疑的。但是,想让孩子好不等于能让孩子好,我们的出发点是一回事,但是我们的教育期望、教育要求是否科学合理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是合理的,如何实现这些期望和要求还有个教育策略和能力问题。许多父母为了孩子学习好,十分卖力地催逼孩子,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们不能老拿我们的主观愿望说事,具体教育效果才应该是准则。
“过来人”没什么了不起
成年不等于成熟,幼年不等于幼稚。天真很多时候更能接近事情的本质,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渴望能像儿童一样毫无成见地观察和感受问题。成人于孩子相比优势在于成人的高度社会化,可是社会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人们更能适应社会,一方面也磨灭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天性。
“过来人”经常鼓吹自己什么事都经历过、什么人都见过。其实,经历再丰富也是有限的,并不是什么事情都经历过,更为重要的是,过来人经历的是过去的事情,现在的时代和过去存在着太大的差异,新环境下的孩子和过去幼年的自己有着太多的区别,经验受具体的条件限制,以己度人,往往行不通。相反,经历了那么多,应该让我们更坚定地认为,不要轻易下结论。另外,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认识事物的角度与成年人是大不相同的。要想真正理解儿童,真是需要耐下性子,费费脑筋。其实,儿童的幼稚和天真同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就像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一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