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阚兆成:教师更需要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

(2016-08-31 07:17:18)
标签:

阚兆成

分类: 阚侃教育
 

暑假即将结束,中小学开学在即,新生家长培训也将陆续拉开帷幕,怎样才能使家长培训实际、实用、实效,这是目前广大中小学迫切破解的一项难题。

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政策框架中,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意见》要求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指导好家庭教育。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学校要想承担起具体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必须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需要认真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

中国教育报记者在四川部分学校发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75%的教师认为在教育自己子女方面比起其他行业并没有优势,54%的教师认为“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反而容易出现“灯下黑”。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教育不好自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常听到老师这样的话:“对别人的孩子,我总是教得很好;对自己的孩子,我却束手无策。”教师由于一些职业思维定势,在家里容易混淆角色,过分关注学习看重成绩,家庭教育处于一种半缺失状态,影响了教育效果。

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主要是家长会,然而,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考试成绩,对好的方面轻描淡写,对不良苗头大说特说,特别是揭“后进生”的短,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家长受到批评甚至训斥后,会把羞恼和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受到伤害后,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师生关系又会受到影响。学生会渐渐的反感、害怕、仇恨家长会,乃至妨碍和阻挠老师和家长之间任何的交流与沟通。据北京一所学校的调查结果,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

综合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修养还是比较欠缺的,家庭教育理念落后且不完全正确,家庭教育目标偏颇且单一,家庭教育知识陈旧且不够系统,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呆板、缺乏变通,因此,教师要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任务,必须认真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起码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澄清一些家庭教育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观念不对,努力白费。我国的古训是“子不教父之过”,而现在的家长奉行的是“子不教子之过”,孩子一有什么错,很多家长立即想到的就是如何教训孩子、改造孩子,而不是反思自己、改正自我,其效果可想而知。古训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7岁之前的孩子主要是以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为主的阶段,恰恰这是我国教育的两个最薄弱的环节。许多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都与他们婴幼儿时期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而且越是小的时候不重视,长大以后的问题就越多。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而逐渐累积而成的。在家庭教育方面,通过仔细分析孩子出现的大量问题发现,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原因却大都能追溯到家长身上,因此,必须树立“教育孩子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只有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和人才观等,才能使家庭教育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科学的挖掘孩子的发展潜能。

二是要真正读懂每个时期的孩子。孩子的共性要读懂,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教育内容是什么,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在哪里等等。孩子的个性要读懂,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智能差异、行为差异、潜能差异、环境差异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能,智能是多元的,一把钥匙一把锁。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好教育的起点,促进孩子智能的提升。孩子的心理要读懂,许多家长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对孩子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困惑无限,因此,要掌握一些简便易行的心理学知识和规律。真正读懂每个时期的孩子,才能做到教育孩子时心中有数、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是弄清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先天是基础、前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环境是条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是关键,“立德树人,发展潜能”;主观能动性是决定因素,“天道酬勤,贵在坚持”。

四是定位好教育角色。家庭教育主要任务是习惯和做人,因此,要关注其健康,睡眠时间与质量,健康饮食,养成锻炼习惯。关注其精神,合理期望,全面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情绪行为。关注其安全,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康,比健康更重要的是安全。关注价值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从小养成,不良行为需要矫正、约束,错误的行为需要给予必要的惩戒。

五是掌握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方法不对,事倍功半。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养而不教的问题。在城市,很多年轻父母因为忙于工作或不愿操心,把孩子送到老人处抚养;在农村,因为外出打工,许多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很多孩子从幼年起就不在父母身边。研究表明,12岁特别是6岁之前,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孩子如果缺少父母陪伴,就会造成安全感和幸福感缺失,给日后的人生埋下隐患。家长普遍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让他多学知识,认汉字、学拼音、背古诗、做算术、记外语单词,其实做了这么多,训练的只是孩子的记忆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多方面,仅学这些是非常片面的。在我国,众多家长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疏于和孩子的交流,往往用物质的给予替代对孩子的爱心呵护,并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就尽到到责任。对孩子不缺关爱,缺乏的是忍耐和等待。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分数,但没有方法帮孩子找到愿学、乐学、会学的金钥匙。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严重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协调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