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2016-08-24 14:20:14)
标签:

张太盛

分类: 家校共育

隔世唱和《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东坡《洗儿诗》,虽不及其《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那样广为传诵,但因主题涉及到子女培养终极目标,颇能引发感慨,后人或共鸣,或异议,唱和绵绵不绝。

《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身没什么不好,道理不言自明;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加上太皇太后干预,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

 [转载]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天下第三大行书《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被贬黄州所发的人生之叹,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不锋芒毕露,就不会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类悲剧选作主角。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身居杭州一位先辈瞿存斋写过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反《洗儿诗》意,一目了然。郎瑛以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

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前两句不无道理,后两句注定落空。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两人账谁也没买。

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痴呆”云云,当是自谦语,“生儿狷且巧”是否如愿不详,钱氏本人倒是称得起“狷且巧”,清兵南下,失节降清,令名蒙羞,为人垢病,纷纭至今。

世事难料,佳愿难如。写罢《洗儿诗》不过十个月,苏轼又给小儿作了一首悼诗,题曰《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遯(生僻字,遁的一种繁体写法),小名幹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其一云:“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哪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泄水。”纪昀品评苏诗,不时可见苛语,曾诘难《洗儿诗》“此种岂可入集?”而读到“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泄水”二句,还是不由得感叹“住得沉痛”。

其二云:“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返,一恸送余伤。”伤心镜头,聚焦朝云。纪昀评述云:“此首不免窠臼,然亦别无出路。故此种是第一难题。‘涨乳’句情真而语太俚。”

看似同情,不近人情,倒是赵翼颇富同情心:“东坡大气旋转,虽不屑于句法中别求新奇,而笔力所到,自成创格。如《哭子遯》云:“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知迷欲自返,一恸送余伤。”此虽随笔而至,自成创格,所谓“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然未免句法重叠。

悼诗以情真为上,句法可居其次。苏轼《洗儿诗》愿虽落空,诗未成谶,可怜天下父母心,早将标本存焉。

作者常 琳/原载《吉林日报》2008 年11月4日

 

[转载]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黄州寒食诗卷跋》黄庭坚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