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有界·语言学习·路径清晰

(2016-08-01 07:25:30)
标签:

刘杰锋

分类: 阅读与写作

文本解读,要有个性,不能人云亦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曾经为这句话点赞过,并毫不怀疑它的合理性;但今天,在一篇论文里,我读到另外一句话,就开始怀疑“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另外的一句话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切不可把哈姆雷特读成阿Q。”

“哈姆雷特”,并非越多越好,他不能广阔无垠、漫无边际,他更不能张冠李戴、面目全非。

是的,文本解读,不管怎样读,必须从文本出发,必须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而且要努力把握文本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意义”。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阅读无边,解读有界。这是我今天阅读的第一个收获。

第二个收获:语言学习,重中之重。

语文教学,要少进行思想教育,多来一点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很多专家“蜻蜓点水”,讲得比较模糊;我认为,至少包括六个方面:

其一,品味语言。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尤其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式,要好好品味。

其二,比较句式。变换句式,不是一种文字游戏,它是根据语境要求,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通过变换和比较,让学生其优劣高下。

其三,变换词语或标点。

其四,研究结构,把握整体。

其五,巧妙挖掘文本,进行补白训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其六,指导片段仿写,挖掘写作因素,学会表达方法。

第三个收获:“路径”清晰,师生双赢。

阅读教学,虽千变万化,但还是要有一种路径(板块)为好。有了路径(板块),就会思路清晰。教学思路清晰了,老师教得简单,纲举目张;学生学得轻松,重点突出。

比如,散文阅读教学的这种路径(板块),我就觉得好:默读,感知内容——跳读,领会情感——精读,咀嚼细节(语言)——回读,推敲写法。

教学“路径”最清晰的,我认为是余映潮老师。他的“板块式教学”,很值得学习。

2016731

 

附:我的读书笔记

 

王尚文的《“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的启示》:

1. 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

2.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把过多的时间用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现象相当严重,十分普遍。

在规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把分散、延伸出去的收回来,把增多、加码的减去,把不多的宝贵时间真正用于“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以期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 国文教育,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叶圣陶)

 

李安全的《文学经典:怎样读与怎样教》

1. 诗人挡不住读者。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2. 我们必须尊重读者的眼光、个性与创造性,但同时阅读无边,解读有界。

从文本之中读出什么,固然会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切不可把哈姆雷特读成阿Q不管怎样读,必须从文本出发,必须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而且要努力把握文本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意义”。

3. 文本解读应该具备三种视角:文本视角、作者视角、读者视角,而且应该是这三个视角的融合。

4. 阅读经典,不但需要文本视角、作者视角、读者视角三种视角,还应该探求文本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三种意义,处理好正解与别解、公共意识与私人情怀、教学性阅读与非教学性阅读等关系以达到读懂、读通、读透的三重境界。

5. 由于阅读经验与解读能力的差异,读者只能读出文本的部分意义,却又因为自己的主观创造而赋予文本更多的意义。这种复杂的情景,就使文学文本常常是难解的也是多解的,使文学欣赏变得困难也更有趣。

6.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教给他们的还是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的常道和基本规范。“非常道”的别解并非不可以教给学生,但必须是以按照常道的别解求得正解为前提。

7. 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顺着学生阅读的规律去教。

 

周正梅的《初中语文文本阅读范式及优化路径》

1. 散文教学,从“教”的角度讲,关键是和学生一起往作者的独特经验、独特情感里走,建立学生与“这一篇散文”的链接,引导学生往语句章法所表达着的丰富、复杂、细腻处走。

2. 散文阅读教学的路径:默读,感知内容——跳读,领会情感——精读,咀嚼细节(语言)——回读,推敲写法。

3. 在“讲故事”基点上,小说阅读教学范式的研究要更进一步探究小说的灵魂——讲述好的故事,即这个好故事是怎样讲出来的。

4. 议论文阅读教学路径的四个层次:基于文本的阅读(了解内容),基于文体的阅读(掌握文体),基于议论文价值的阅读(锻炼思维)、基于教师角色的阅读(紧扣教学)。

 

张玲的《初中语文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的路径和方法》

1. 另拟篇章标题,加深内容的理解。

对于外国名著和非章回体的中国名著,教师采取另拟篇章标题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 把握主要情节思辨,领悟形象魅力。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发现,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说到底,这是对人的发现。——它的主要魅力就在这里。”(钱理群)

在学生对形象理解出现肤浅、偏差或分歧时,教师应该把握主要情节精设思辨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感悟。

3. 品析艺术手法思辨,汲取写作技巧。

文学名著的导读,一方面要顾及到人文精神的浸润——文本内容的理解、形象魅力的领悟、作品主题的把握等,一方面还要顾及到写作技巧的汲取——布局谋篇的技巧、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等。

4. 读经典是“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能有所收获。

名著阅读需要动态的生成发展,这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指导。教师应通过内容理解——形象感悟——技巧吸取这样的路径,采取有效方法精设思辨问题,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逐步引导学生由静态的阅读积累转变为动态的阅读生产,推进名著阅读的内化,从而真正实现名著阅读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