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妨让“私塾教育”为教育改革探探路、试试水

(2016-07-11 16:11:55)
标签:

阚兆成

分类: 阚侃教育

不妨让“私塾教育”为教育改革探探路

阚兆成2016-07-11 10:30:42

近日,河南商丘9岁女童参加高考的消息让“私塾教育”再次成为公众争议的焦点。现代“私塾”,既不是公办也不是民办,是法律空档的体制外教育。当下,“私塾教育”的兴起满足了部分民众对优质教育资源个性化的需求,但“私塾教育”在受到一些家长追捧的同时,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

存在即合理。据媒体报道,现代“私塾教育”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式的“私塾”,与国外普及的在家教育类似。第二类是学校式“私塾”,通过个性化设计的课程替代学校教育,活跃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受到部分家长的青睐。从各种报道中可以看到,追随“私塾”教育的家长是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诉求不是不让孩子接受教育,而是要更好的、更适合他们孩子的教育。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姚金菊指出,目前,教育部对办学资格认证的对象是学校,无论是公立还是民办,首先要符合学校的相关条件,但对“私塾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定。对选择“私教”的家长是否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问题,姚金菊认为,义务教育法出台的历史背景是有大量失学儿童的时代,义务教育法出台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为了限制适龄儿童有选择更多可能的权利。对于义务教育法中适龄儿童入学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公民和促使儿童利益最大化,旨在确保儿童完成最低程度的教育。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标准,保障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该标准,但同时不排除其他形式的教育,特别是更优越更适合的教育方式。姚金菊指出,现在对于一些发达城市来说,不仅仅是能上学的问题,而是上好学的问题,每个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不同的心理预期,这样传统义务教育就满足不了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这样的背景下涌现出的“私塾教育”正是对义务教育很好的补充,

多元化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改革可以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形容。尽管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有些改革举措收效并不太明显,甚至招来社会的批判之声,造成这种剧烈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改革效果与现实要求的巨大反差,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单一化、不公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教育选择的多样化,让家长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

我国送到发达国家学习的孩子过去是考不上大学、富裕家庭的孩子。近几年,送出去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成绩越来越优秀,家境越来越平民化,一批工薪族勒紧裤腰送孩子出去,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教育还不能满足家长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教育改革应该坚持“国家需要保底线促均衡,市场需要求繁荣促发展”两条腿走路,政府把保底的均衡彻底的保好,让教育市场发展的更加充分,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到教育改革当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事实证明,“小修小补”式的教育改革已经捉襟见肘,必须认真落实好十八大精神,国家要发挥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让教育市场发展的更加充分,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到教育改革当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法无禁止皆可为。对于“私塾教育”这个新生事物,我们大可不必过早拿出“规范”的利器,义务教育始终是适龄儿童接受基础教育的主流,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私塾教育”都是有益补充,短期内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发展成主流。因此,要以宽容之心、扶持之心帮助其健康发展,为我国教育改革探探路、试试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