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如何指导“家庭教育”
(2016-07-06 10:37:58)
标签:
阚兆成 |
分类: 家长学校 |
在制度构建和机制上,《意见》也有意打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鸿沟。强化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指导,要求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为此,帮助家庭教育的具体责任就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上。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两大重要途径,彼此分工不同,作用不可替代。“学校教育”如何指导“家庭教育”?
首先,要提升学校对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认识。学校只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发自内心地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以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学校要把家长看成是一支强大的、默契的支持者、同盟军。家校共育可以发挥学校和家庭各自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用学校教育的优势来指导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学校教育转型升级的需要,将有效化解5+2=0的问题,收到1+1>2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提升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很多家长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管“生活”,学校管“教育”,并不清楚他们在基础道德教育、人格养成、行为习惯等方面肩负的重任。家长以“没有时间”“文化不高,不懂教育”等理由推托,孩子出了问题以后,往往把责任推到学校。《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数据显示,不知道教育方法的家长占37.82%;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占26.19%,二者相加是64%,这意味着近七成孩子的教育已成为我国父母最大的知识“短板”。家庭教育不能模着石头过河,因为教育孩子只有一次,不能重来。家长要增强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责任意识,学校要在专业上给予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建立指导家庭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校长抓家委会、家长学校工作的管理体制。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规划、管理办法、考核细则等,系统、规范地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家委会按照章程独立开展工作,确保家委会有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办公经费、规章制度、检查落实,使家委会成为学校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展家长学校课程标准、教师队伍、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管理制度、督导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
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载体,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向信息化、现代化方面发展。重点发挥中小学家长学校主渠道作用,坚持以“讲座报告”和“亲子活动”为主要指导形式,注意满足家长对“个别咨询”等个性化指导的实际需求。拓宽家教信息来源渠道,中小学校园网页上通过开辟家教专栏、家教论坛、家教博客、家教指导师QQ群、班级家长QQ群等途径,普及现代家教理念、知识和方法。
第四,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提升家庭教育科研水平,研制开发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教材及教学辅导资料,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研制开发分年级、分类型、分专题、多样化的家长课程,形成了家庭教育常识、理念、策略、方法、措施等不断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体系,提高家庭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保证家长培训的质量。另外,要加大对家庭教育先进国家优秀成果的引进、转化工作。探索开设“未来父母讲习班”、“准爷爷奶奶班”等,将如何做合格的父母的课程提前到孩子出生之前。
第五,构建学校家庭教育的评估考核体系。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将学校安排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的要求,对家长学校、家委会工作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学校家庭教育工作在学期初有计划有要求,每学期每个年级要有主题有落实,期末有总结有表彰,强化过程管理和落实,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有序健康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