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谈语文教学的路应该如何走

(2016-06-29 05:43:26)
标签:

梁衡

分类: 阅读与写作

 例谈语文教学的路应该如何走

——从李希贵的语文教改“花絮”看语文教学

                                   (修改版)

李希贵老师可以说是我国语文教育届的奇人,说他是奇人,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不像一般的专家那样,从理论到实践,或者是从实践到理论循规蹈矩地去寻找语文教改之路,而是在诸多看似“奇怪”的实例中揭示语文教学的内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汉语规律的教改之路。

下面是李希贵老师在教改中亲历的几个实例,相信每个善于思考的教师都会从中品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走向何方。

实例一:有一年在高密四中的时候,有两个班在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没有语文教师。学校没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没有办法,只有以学生自学为主。于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图书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一个学期下来了,从学校领导到学科老师心里都忐忑不安,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语文基础知识的成绩并不比平行班低,而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还比平行班的成绩略好一点。

这个事实让老师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的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些汗水、那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实例二:李希贵老师讲在1995年在高密一中遇到了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这几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发现了,回到办公室他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讲了这封信的内容。可是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他们真的是被刺痛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老师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李希贵老师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

为了进一步统一老师们的思想,也统一社会和家长的思想,李希贵老师又做一项试验来加以证明。

在那个学期末,李希贵老师让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批出来就更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成绩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儿子考了82分,内侄女考了85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绝非偶然,也绝非他们是天才,而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李希贵老师就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让他们阅读。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积月累,他们真正把读书当成了生命的需要。当买的书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把李老师的书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自己的名字。随着阅读量的扩大,他们则学会比较读、思考读和质疑读等。正是因为他们平时的阅读、涵泳、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是自然的事情了。正如叶圣陶先生当年所云:如果学生书读得多了,考试的时候也不会差到哪去。另外,据李希贵介绍,他的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语文考了122分,但是三年之后的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就是考了123分。于是李希贵老师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学到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有了这样的经验之后,李希贵老师便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的讲授,而在教材的处理上也不像往常那样进行精雕细刻、精讲精练,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要求,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精讲一篇带多篇,实现课内的快速阅读和高效阅读。其余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效。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由此,李老师认为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提升的。

实例三:李希贵老师介绍过一个开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杜复平女士曾经给他讲过她儿子上三年级时一个故事: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错把下学期的语文试卷拿到上学期来考试。快考完了才发现了错误,但是已经来不及更换了,只好把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去掉了。阅卷结果出来以后,他儿子的成绩是98分。这个学校有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孩子自己认为成绩不理想的话,可以申请参加二次考试,档案记录最高成绩。这个孩子想,我考下学期卷子都考了98分,如果考学过的卷子肯定能考更高的成绩,于是申请了二次考试。用了上学期的考卷,结果考了93分。此情令这位孩子和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感到意外,也不理解。李希贵老师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文这个学科不同于理科,它不是一一对应的,不能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他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有所提升。这便是汉语学习的特点——大量积累后的由博返约、厚积薄发。

实例四:李希贵老师介绍,2006年《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过一件事——病假条换来的课外阅读:有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开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请假,在家里呆着没意思他便读书,结果他感到在家里读书比在学校里上语文课更加快乐。这种阅读的快乐体验带来的是让他不断地请假、不断地旷课,以这样的方式来换取课外阅读。这是一个让我们语文老师都感到尴尬的案例,请病假带给这个孩子阅读四百多部名著的收获,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他写了一百多张病假条,他的语文成绩依然特别突出。

实例五:李希贵老师介绍他在山东潍坊的时候,曾经在学生中搞过这样一份调查:在中学的语文学习期间,对你帮助对打的事情是什么?在41份调查问卷中,有好多学生谈到了是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学校的校刊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巴金的《家》《春》《秋》,坚持看《读者》,收集好文章做剪报,写周记,一次迎奥运征文的鼓舞,利用班级图书角进行读书等等。但是在所有答案里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老师讲得好,这个问题特别耐人寻味,特别值得人深思。

从上述各种事例使我们不难看出,语文素养的提高,靠的是多读书、多积累。然而,从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所走过来的轨迹不难看出:一是,皓首穷经,试图通过语文教材那几十篇文章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素养。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只盯在那几十篇文章上,其结果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教师累,学生苦,白白浪费了学生诸多大好时光;二是,本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却被那些繁琐的分析所代替,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被切割成一个个的知识点,掰开揉碎地分析,使得语文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呢:

首先,处理好教材与多读之间的关系,实现课内“海量阅读”。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它类似之文章。”“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从时下的教材编排来看,教材均以文选的形式呈现,编者在编辑每个单元时,尽量把一些文体、题材或表现手法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文章组合在一起,目的就是提示教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到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相互带动。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李希贵老师提出了主题阅读的语文教学思想。其主要教学策略是在完成本单元文章学习同时,又选择多篇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阅读系列,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达到了以一篇带多篇的目的。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即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教材上的文章,其余的时间便是阅读这些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文章,从而实现课内的“海量阅读”。当然,在处理每个单元的每一篇文章时,决不像以往那样平均使用力量,篇篇进行精讲精练,否则,不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形不成独立的阅读的能力。

其次,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阅读的品位。叶圣陶先生当年在《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说:“精读文章,每学年至多不过六七十篇。初中三年,所读仅有两百篇光景,再加上高中三年,也只有四百篇罢了。倘若死守着这几百篇文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这里不谈略读书籍,单说所谓相关文章。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著名教育家方智范针对当下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曾指出:“我的体会是,如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不愁学生学不好语文。”“语文课程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换言之,它既不是知识课程,也不是理论课程。因此在我看来,学好语文的惟一途径是多读多写,能力和素养在日积月累中‘生成’,舍此别无什么‘立竿见影’、‘多快好省’的捷径可走。”教育家唐晓敏也说:“实际上,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这样简单。好好地读一本有分量的好书,甚至是好好地背诵几十篇好的古文,也就有了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三位教育大家的思想正与“课标”所提出的“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和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思想一脉相承。

当然,我们强调学生多读,必须要注意两点:一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策略上尽量给他们自由阅读的空间,切不可伤了他们的“胃口”;二是,在图书内容的选择上,也不能不加区别地“照单全收”,一方面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一方面“不管读哪一类作品,一定要读经典,这样你收获的就不只是粮食,而是种子”,“利用这颗种子,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