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8,508
  • 关注人气:4,7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教材教法仍是教学改革的三大重点

(2016-06-23 20:23:49)
标签:

阚兆成

分类: 阚侃教育

课程教材教法仍是教学改革的三大重点

阚兆成2016-06-23 08:16:46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程”一词的出现频率是极高的,“教材”仿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教法”成了大家有意回避的一个词,几乎被“学法”取代了,实质上,课程改革后有些做法虽然换汤没换药,但是有些方面走了极端,甚至步入了误区。

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在学校随便询问校长、教师,有几个人能比较准确地回答上“课程是什么呢”?连课程是什么都弄不清,又怎么进行课程改革呢?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我国中小学只有国家课程,并且是一纲(教学大纲)一本的必修、单科、学术性的课程。课程改革之后,中小学课程发展为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形成了一标(课程标准)多本,必修与选修、单科与综合、学术与实践共存多元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改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样化、个性化、兴趣化的广阔选择,允许学生在必修课范围内选择进度,在选修课范围选择课程,中小学课程由“大锅饭”发展为“套餐”或“自助餐”,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只有课程的选择性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改变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拓宽每个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成材之路。

课程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总和,回答为什么要教、教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结果等重要问题。课程设置是教学改革的大方案,是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根本不需要全民皆兵。

本轮课程改革一个重要失误应该是对教材的轻视,误读教材、把教材边缘化是导致教学改革乱象和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

有专家提出“课改就是改课”,然而,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教材不是一般的读物,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是教学的方向、依据和根基,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考试形式、考试题目怎么变化,最后都逃不出教材知识、方法的范围,因此,教材内容设计之优劣与使用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形和学习效果。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

赫尔巴特早就注意到了,在教学中总是有一个第三者的东西为师生同时专心注意的。这个横亘于师生之间的“第三者”,使得我们在教学之中无论多么努力,都不可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不但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教材才是教学过程真正的核心。必须以教材为中心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材的潜在功能只有通过师生共同发掘方能实现。

刘伯承元帅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军事学院的院长,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将教材建设比作“重工业”,他认为,教材建设极其重要,它是育人的基础,老师拿着教材教,学生依靠教材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理论、思想等等,主要来自教材的启发和引导。编写高水平的教材是一项艰难繁重的建设工程,不仅要考虑教材本身的科学性、思想性、理论性、实用性,时代性,而且要考虑教材之间的系统配套及综合性结构。没有规范的教材,便没有完整规范的学校教育,因此,他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来抓。

实际上,本轮课程改革,大家误读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等一些重要理念,其实,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本无非是例子”,他这句话不但没有贬低教材的意思,而且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看的很重。叶先生认为,例子就是样品,必须有代表性、示范性,即内容和形式都堪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例子不但都能成为“范例”,而且都能成为“适例”,不深不浅,恰到好处。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找上几个人,选出一堆文章就能凑合成教材的。

本轮课程改革最大的混乱就是玩“概念游戏”,说“教法”就是落后,说“学法”才是课改,其实,我们通常所讲的“教法”就是“教学法”,这是基本常识。

课程改革以来,“概念游戏”搞得老师们不知所措,简直成了一种“语言侵略”,有人鼓吹要从“教材”变成“学材”,从“教室”变成“学室”,从“教法”变成“学法”,从“教案”变成“学案”,……仿佛只有突出学才是课改,否则就不是课改,这哪里是在搞课改,简直是在搞文字游戏。

“教”不重要吗?那么,我们下这么大力气培养优秀教师干什么?我们编写优质教材干什么?“教法”与“学法”是老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方法,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老师的教法通过学生的学法来发挥作用,而学生的学法是在老师教法的指导下,通过教学过程来形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它们有机统一,并生并存,很多情况下是无法明确区分教法和学法的。

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讲过“教是为了不教”,他强调的就是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其方向是不断地从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以达到最后学生能够摆脱教师的“教”踏上独立“学”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教的作用和学生自学的作用比重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根据实验统计,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如果说刚上小学时,教师讲授知识是100%的话,到了小学高年级自学就要占20—30%;到了中学高年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基本上各占一半,教师教的比重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而逐渐下降。要促使从教到学的转变,需要加强学习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加速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广大教师而言,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哪个名师的方法,是比较成熟且能够被大多数教师所掌握的方法,是符合师生实际,用最节省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能使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