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发展
(2016-06-14 08:57:43)
标签:
陈君宝联合早报网 |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
“国运兴衰,系于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本条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过去教育面对的挑战,主要在物质上、硬体条件不足。现在政府对教育的大量投资,很多办学条件都已经改善。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观念和科技的快速更新,教师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师观的影响,人们片面地把教师业务素质的发展作为教师素质发展的全部,而忽视了教师心理素质上的需要。
心理素质,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工作强度大,面对学生,家长及教育单位的压力大,加上家务工作,很少有时间、精力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疏解压力。面对工作上的压力,往往更是让老师萌生退意,让不少老师望学校而生畏。
目前教师素质的提高主要停留在职业伦理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这些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教师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必须通过教师心理活动的内化才能提高。对包含在心理素质中的各种教师技能、能力素质、审美修养等培养的过程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整个心理背景,顾及到心理素质发展的需要。
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会不断增强其教学效能感,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发挥教学的功效。反之,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教学和已有的知识不自信,有强烈的无助感,对新的教学方法采取回避,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管理行为的成败。在学校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对于学生,教师是管理者,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则是被管理者,教师还充当着学校管理层和学生之间的中介。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理解和贯彻学校管理的意图,对学生实施有效的高质量的管理和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宣传和培训,使教师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教学工作。教师学习多思考,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重负荷,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身心理活动的效能;教师通过认知的调整改变自我情绪状态,保持良好心境。
只要我们通过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制,就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最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