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教育研究
(2016-06-08 09:12:08)
标签:
中小学管理 |
分类: 经验.评价 |
近些年来,实践领域中不断有京派教育、海派教育、苏派教育、浙派教育等提法出现,中国教育研究实际上也到了对不同教育发展范式进行细致梳理与理性研判的时机。然而目前这项工作泛泛而谈者众,深入研究者少,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亦缺失。但有关苏派教育的研究,在其中却显得更为系统与深入。
成尚荣:教育流派及其研究的文化阐释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领衔的苏派教育研究,从历史的、文化的视角观察和阐释江苏教育发展。江苏省从“十一五”末,生发了苏派教育的概念;“十二五”期间,又将“苏派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列为教育科研规划重大课题,并成立了“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成尚荣认为,研究教育流派,要从历史文化出发,要站稳儿童立场,关注这一流派的团队与领军人物、教学主张、教学风格、操作体系、重要影响等。透过苏派教育的系列研究,我们可以一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流派研究的价值、路径与走向。(文章详见成尚荣《教育流派及其研究的文化阐释——以苏派教育研究为例》)
束鹏芳:苏派教育的历史溯源
江苏省大港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束鹏芳,从江苏教育历史长河中找寻苏派教育的思想源泉。在专制政治和科举利禄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官学和多数书院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地方;但学术性和议政性兼具的讲会式书院,学业和道德并重的教师精英,成为江苏教育发展史中的亮点,体现了“明体达用”的江苏教育风格。范仲淹、胡瑗、张达善、王艮、顾宪成、陆世仪、顾炎武、戴震、张謇等在江苏生活或施教过的教育家们,共同成就了苏派教育的璀璨历史。(文章详见束鹏芳《“苏派教育”行走的历史启迪》)
薛海兵:苏派教学风格——醇美、空灵、超越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薛海兵认为,苏派教学风格主要体现为温和而优雅的人格映射,清简而智慧的策略选择,自然而飘逸的行为表征,分别呈现为醇美、空灵和超越的审美形态。江苏名师的课堂总是让人感觉特别舒服,这正是苏派教育温和而优雅的教学风格所产生的魅力。苏派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规律、回归本质,追求目标简明和手段纯净,在澄澈敞亮的意义上铸就了清简风格。苏派教学的“自然”,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接近事物的本质与人性的本真;“飘逸”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表现为卓尔不群和飘洒闲逸的意境和情致。(文章详见薛海兵《醇美、空灵与超越:探寻苏派教学之美》)
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陈震以南通教育为例,阐述苏派教育的地方样式。南通被称为“教育之乡”,作为乡民自主性教育评价和地方教育文化范式的南通教育,形成于近代,发展在现代。南通教育的核心主张是办适合本土、适合时代、适合民生需要的教育,是有品位、有质效、有创造的教育。贵在不古、特在不一、长在不虚、活在不随、优在不粗,构成了南通教育的内涵特质。南通教育因其代表人张謇的教育实绩声名卓著、因李吉林从教研究时间长与成果丰硕而影响久远。(文章详见陈震《南通教育:苏派教育的地方样式》)
沈茂德:我的教育“乌托邦”
作为江苏校长中的代表性人物,江苏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深谙:“教育是水磨功夫。”一时的激情只能算作冲动,只有持久的热情才能不断赢得进步。他不把校长当官做(职业观),认为校长应永怀“书生本色”,应是蓝图的孕育者、坚定的改革者、团队的点灯人和学术引领者。他认为教育应该像农业而非工业(教育观),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学生观),教师是影响学生的一本书(教师观),管理的本质是建设学校文化(管理观)。(文章详见沈茂德《我的教育“乌托邦”——一位校长的教育文化思考》)
“助推本土教育理论创生,陪伴管理者专业成长”,是《中小学管理》的价值与使命。我们致力于为本土教育研究成果搭建展示平台,也孜孜于为中国教育实践创新提供鲜活样本。如您有关于各个教育流派的研究成果或感悟,欢迎您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