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家人不应只用剩余时间
(2016-06-02 11:03:49)
标签:
卢桂霞 |
分类: 家校共育 |
凝聚家庭理事会配合“无车星期天”,举办大型野餐会活动。参与盛会的陈川仁部长所说的一番话,值得人们反思。
陈部长语重心长地说:“陪伴家人不应是一件有多余时间才做的事,而是应尽量纳入日程中,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凝聚家庭理事会曾对701位公众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或家人的工作时间过长,是导致他们无法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另有16%受访者认为,孩子忙于学业和个人活动是问题的症结所在。8%指家人把过多时间花在看电视和电脑游戏上。
新加坡的工作人士生活忙碌,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压力,学生则忙于课业和课程辅助活动,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否能在百忙中抽空和家人相处,或和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请安问好?是否在假日时会把陪伴家人当为“理所当然”的事?还是会在良心过意不去时,或偶然想起应该探望家人时,才想到独居的长辈?身为家中的幼辈,是否会对长辈嘘寒问暖?是否把家人当成透明的,能躲多远就躲多远呢?还是有闲暇时,不是和朋友出去就是沉迷在虚拟的世界里?或者从小父母就没强调与家人相处的重要性?这种种现象说明很多人并不把陪伴家人看成是应尽的责任,也不把它规划在日程表里。
在陪伴家人方面,父母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设定一个星期的某一天为家庭日,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能大吃一顿也好,能喝喝咖啡喝喝茶也好,让大家有个谈天话家常的机会。这时,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都应摒弃一旁,让每个家庭日都构成大家的共同记忆。如果在这样的聚会里,各做各的事,各滑各自的手机,眼睛都盯在视频上,和年老的长辈“相对两无言”,那还有什么意义?这能算是陪伴家人吗?
所以,作为第二代的子女,不但得照顾和关心年迈的父母,也应设法与孩子沟通——尤其是处在成长期的孩子,家长的陪伴与谅解,将使他们愿意敞开胸怀,分享学习上的点点滴滴。如果能每天陪家人吃早餐,在餐桌上聊聊当天的新闻,晚餐时谈谈一天的历程,将有助于缔造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陪伴家人不应只用剩余时间,因为人们往往会以各种借口而用掉剩余时间,如睡觉、逛街、加班、疲累、回电邮等。我们应把陪伴家人视为快乐的事,而不是一种累赘。家长能重视家庭相处的时间,并从小就带孩子出席家庭活动,才能为下一代树楷模。长久下来,他们才会有“家”的情怀,也让他们在家的关怀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