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观课堂教学改革的轰轰烈烈

(2016-05-25 13:59:00)
标签:

阚兆成

分类: 阚侃教育

近几年,很多地方的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新的课堂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各种相关的报道铺天盖地。热闹之下是浮躁还是深刻?这需要冷观与静思。

我参加过几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坛、成果展示会,发言的几乎没有教师,全是大大小小的领导。“领导如何重视”、“成立了哪些机构”、“开了多少次会”、“立项多少课题”,基本上都是这些内容。会上也有些新观念、新词汇,如“绿色课堂”、“价值课堂”、“思维课堂”、“无师课堂”等,但细细揣摩,并不能指导一线教学实践。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背后依然是无实质改变的课堂,所谓的“成果”和“突破”大都太假,几乎是水中月、镜中花。

我曾到一所师资较好的学校调研,业务校长面对课堂改革一脸迷茫,问了一大堆问题:课堂改革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到底需不需要改变学生座次?到底需要老师讲多长时间?是否需要导学案?需要探究、展示多少次?……说实在的,这些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学校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说它复杂是因为目前许多学校一味求新求异,反而没有取得多大效果。课堂模式、形式无所谓优劣。不同的学科、课型、活动目的、学生,都需要不同的形式。

提倡“先学后教”并不是否定传承千百年的讲授法,突出学并不是否定教,削弱教。教师的教在什么时候都是重要且无法取代的,“先学后教”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是落实“教是为了学”的理念。

提倡活跃并不是否定平静,真正活跃的课堂,是激情四溢、思维碰撞、灵感不断闪现的课堂;真正平静的课堂,是学生表面平静,而内心波澜起伏的课堂。如果二者兼融,行且当行,止且当止,一节课也就有了节奏,有了旋律。

早在课程改革之初,我就撰写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十个不等式”》一文,提出“满堂问答≠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开展活动≠探究性学习,重视能力培养≠淡化‘双基’,课堂活跃≠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提倡教学民主≠不要教学秩序,提倡鼓励≠表扬越多越好,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每节课都用课件,教学评价≠只评价教师的教,用教材教≠教教材”。写这篇文章就是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保驾护航,担心它走偏了或走错了方向,走错了方向再调头就会误时误事。

新课堂建设已经走到哪一步,每所学校心知肚明。据我观察,很多学校算是刚刚入门,捅破了传统课堂的保护层,之后的重建之路既深且远。新课堂建设绝非一年半载就可完成,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改革之路。

(作者阚兆成,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58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