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才是正常的课
(2016-05-20 05:13:34)
标签:
刘义富 |
分类: 课程与课堂 |
1999年8月参教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先后经历过4次课改,前两次的课改仅止于口号的宣传发动,素质教育理念的学习贯彻而已,在“换汤不换药”的一阵闹腾之后,一切恢复依旧,课堂并无实质性的改变。最近的2次应该是从形式到内容,从学生到教师影响较大的课改行动。
2009年,在全国课改热潮推动下,笔者所在的鄂西北国家级贫困县(据说现在已经脱贫)也动起了课改的念头,在匆忙组织学习高效课堂的理念后,先后组织校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队伍浩浩荡荡奔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取经,回来之后,依样画葫芦,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排排坐”改为“团团坐”,便于开展小组合作,教师备课由原来的写在教案本上改为设计导学案,师生课堂上共同使用,另外,限定每堂课教师讲课时间不得超过半个小时,留下15分钟交给学生自学,课堂按照学生自学、小组内学生对学,组间开展群学,教师就是指点、引导、归纳与延伸,体现的理念是自主、合作与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占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堂中平等的“首席”,起主导作用。
学杜郎口的课改模式两年后,县教研室认为不能光学别人的东西,得形成自己的课改模式,于是力邀省市专家亲临谷城,为谷城量身打造新的课改模式——“三五七高效课堂”,要求全县中小学大力推广。
费这么多文字叙述这点事实,只是想告诉大家一点,课改不是什么人都能搞好的!只有那些类似于崔其升、李希贵等豁出命不要,且有思想,有能力的牛人才能搞成功,那些汲汲于名利,未干事先想着享受,占着位置当甩手掌柜,整天脑满肠肥,一副大腹便便纯粹官僚样的校长根本就不是搞课改的料!或许这些人一开始就没想着把课改搞好,只是想着迎合上级,搞点声势,乘机捞一些往上爬的所谓课改“政绩”而已。所以,从一开始,这些学校的课改注定会义失败而收场。由一开始的“一涌而上”,到中间的“问题重重”,再到后期的“意兴阑珊”,终止于“不了了之”。课改期间为追求所谓高效而产生的种种“鹦鹉学舌”式的非正常课堂让老师们不知所措,而应试指挥棒高悬下的老师们后来干脆对上级、学校高效课堂的鼓吹爱理不理,因为这样的高效课堂一点也不高效,反而连基本的课堂任务都完不成,如此下去,还要要成绩,见鬼去吧,什么“四四六”、“三五七”,还是沿用老传统的好,该讲的讲,该练的练,一切恢复如初。
站在2016年,回望10年路,感觉好像转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喧闹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清醒一些,理智一些,要认识到,所谓的素质教育一定是有高素质,包括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教师所开展的课堂,所谓的高效课堂一定是建立在高素质教师基础上的课堂,而不是仅仅改变学生座位的课堂,不仅仅是硬性规定教师讲少或不讲的课堂,如果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认识,以至于转化为自己新的学生观、课堂观和教师观,课改就不会取得任何成效。不去下大气力去提高教师素养,而是寄望于课堂模式、流程去改变教学是舍本逐末。
概括而言,正常的课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课,凡违背这些规律和特点的课当然就是不正常的课,无论其多么有效,甚至高效。具体而言,凡具备以下特点的课都不会是正常的课:
唱独角戏的课。与满堂灌的课形似,唱独角戏的课也是教师一人包全场,但实质区别在于,后者往往把课堂完全当作自我展示的舞台,可以口若悬河,可以手舞足蹈,可以自说自话,可以自我陶醉,唯独不见学生的感受与反应,独角戏固然可能很精彩,但也有可能很蹩脚,很自以为是的,很不得学生的认可的,很低效,甚至无效的,只让学生当观众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轻视或忽略,这即是说,自顾教师一人表演的课堂注定是单调的,是脱离学生的,是罔顾学情的,这样的课不会是正常的课。当然,偶尔情之所至,激情燃烧,汹涌澎湃一次,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当不在此列。
万马齐喑的课。教师以知识的独占者自居,以真理的拥有者面对学生,不可侵犯的权威时刻挂在脸上,学生唯教师所言和教材观点是从,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或者即便有学生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遭到教师的奚落和指责,认为是对自己尊严的冒犯,是对权威的挑战,如此一来,课堂上只有教师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观点,学生的见解、观点、看法受到压制,这样缺乏质疑发散思维训练的课会是正常的课?
此外,语言枯燥干瘪的课、照本宣科的课、闹哄哄的课、不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的课等都应属于非正常的课。只有洞悉哪些因素导致课不正常,我们才能找到解决之道,让自己的课逐渐正常起来,譬如精心备课的课一定是正常的课,心中装着学生的课才是正常的课,师生和谐深入互动的课才是正常的课,师生平等,鼓励质疑,提倡个性发展的课才是正常的课等。
在正常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培养的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后的快乐,让自己的课一点一点有效起来,向着高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