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阚兆成
阚兆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0,299
  • 关注人气:4,7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的重要性

(2016-05-18 05:20:16)
标签:

恭城书院

分类: 家校共育
几天社会新闻,一直就是教育负面的内容,学生肆无忌惮打自己身边的同学;学生殴打老师的事件。几次三番,三番几次,真的让人心碎。尤其是我在教育岗位工作了三十年的老教育工作者,几天来自己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一直再问为什么?

   自己对电视剧也有抵触的心理,昨天,偶然间,看了一眼中央八台播放的《虎妈猫爸》的电视剧,没有看前文,就一个镜头,一个老教师,不知因何在那苦恼着?只看到她的女儿,拿着一个包,出现在他父亲二十年前教过的学生的聚会的现场,自己拿起酒杯,敬了在座的聚会同学三杯酒,替他父亲赔礼道歉。这时出现画面,他的女儿,从包里拿出他父亲保存着二十年学生的笔记本,当学生拿起笔记本,看到笔记本上留着老师的留言,各个愧疚的站了起来,流下了眼泪,一个组织者,于是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来到医院看望在病床的老师。老师看到学生,那激动不已的画面,让我感到恶心,很假。后来,我才知道,在学生聚会时,大家的到来,三三俩俩开始了议论,在那埋怨老师二十年前对他们过分的教育。不知何原因?让老师知道,老师在绝望中,家人出计策,他的女儿义无反顾去了酒店,为了她父亲,挽回面子。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画面很多,每每学生聚会,他们通知我时,最多的就是他们的淘气,他们的无知,他们的更多的趣事,展现在我面前,都是回忆。对我来说,真的是问心无愧。用我的良心,我的责任,在教会他们怎么做人?怎么做学问?不会有学生在记恨我。感谢我还来不及,怎么会有责怪?

现在的社会,学校的教育出现了很多怪状。我认为:有句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使其受益无穷;同时,也会使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和睦,心境愉快,生活目标高尚,生活质量高,充满安全、幸福的感觉。

物质文化方面,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居室宽大、明亮、整洁,是最好的。但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居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体,也同样可以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墙壁上悬挂着字画(或者是名人的、或者是朋友赠送的、或者是自己创作的字画)、地图、照片等,书架上放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和当前的畅销书刊等。只要有可能,一定要给孩子安排一间光线充足、安静而不受干扰的学习室,至少也要在房间一角给孩子摆一张书桌和一个小书架。应该认识到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现在有些家庭拼命追求居室装修的富丽堂皇,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家里一天到晚是打牌声、喝酒猜拳声和吵吵骂骂声,却没有读书声,似乎是不可取的。

还有就是家庭里的精神文化方面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卢梭也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于培养有文化教养的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不良的家庭文化氛围则会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正如杜威所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

家长最重要的是时刻注意自身形象。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在于感化、示范和熏陶,如父母鲜明的政治立场、强烈的事业心、高尚的追求与情操、助人为乐的精神等等,这些都能对孩子起着榜样作用。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家长教育孩子,可以说是全天候的。家长并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时才教育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教材。这也正是言教与身教必须兼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因。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子决不等于教子,在爱与教的问题上,它留给我们的思考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爱子要理智,“爱自己的孩子连母鸡都会”关键在于怎么爱。有些家长宁可刻薄自己,一日三餐吃或不吃,也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宁可自己的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也要让孩子穿得体体面面、漂漂亮亮。这种“忍辱负重”的爱,除了能表达父母的慈心善意之外,实在不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任何好处。

其次,教子比爱子更重要。爱子乃人之常情,但仅有爱是不够的。父母之爱的力量或许无法估量,但缺少教育的爱,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害”。天下父母一定要深谙教子比爱子更重要的真谛。要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才是真正的爱子。

最后,要让孩子学会爱。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子女爱父母更是理所应当。父母不仅要关爱孩子,而且要设法让孩子学会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要保持节制,而且要努力获得报答,使孩子在报答的过程中,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使他们成为具有同情心、爱心、良心等优良心理品格的现代人。

 今天早上,就让我很是上火。在我这里的一位朋友的孩子,现在就读高三。孩子,今早,一进门,就劈头盖脸的数落起自己的事,开始,我是一头雾水,因为他说了很多,我一句也没有听懂他在说的是什么?我只好阻止他,安静一会再说。

 在他很亢奋时,声音一声比一声高。要是原来,我可能巴掌都会上去,我抑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听明白了,他是在给自己找个理由。原来,昨天和老师请了假,因为头疼。昨天是个月末,中小学几乎都有活动,运动会,春游,要不是一天的,要不是半天。孩子为了假期作业,中午去了学校,准备拿作业。这时,一个学生走回教室,就指指点点问了他好多问题,你为什么不参加学校活动?你和老师请假了吗?我这个孩子,就和他争执起来,昨晚上一宿没睡觉,偏头疼。今天一来到我家,和我理论了起来。他总强调的是同学欺负我,我听了他的解释,其实,很简单,就是男孩子的淘气和有些作弄人。可这个孩子就受不了了,要回家复习,不在学校读书了。还仅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撒手不管,就开始做他的思想工作,一个半小时的理论。但他的心里还是有阴影的。没办法,就好事多磨吧!

 先让他自己去做复习,慢慢在引导他。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在家庭中,家长是启蒙老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尤为重要。

其一、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现在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关怀、爷爷奶奶的呵护中长大,备受至爱,事事顺心,因而,缺乏一种耐挫力。表现为听得进表扬,却听不进批评,偶尔考试成绩不佳便会经受不起,失去自信心。为此,家长有必要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在家中,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一些小小的挫折,并鼓励他自己克服。例如:父亲与孩子下棋,有的父亲怕孩子输后哭闹,因而故意让他一回,孩子赢了,虽然不哭了,久而久之,孩子只能赢得起,却再也输不起了。有的父亲则不然,真刀实枪与孩子干,第一回孩子也许输了,但第二回,第三回情形也许会出现变化,孩子也会想尽办法对付父亲,表面看来似乎赢了一盘棋,实际上培养了孩子不仅赢起得起,更输得起的好品质,为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二、要培养孩子的“肚量”

现代家庭,孩子在家中唯我第一,生活圈狭小,因而容易出现气量小的毛病,常常表现为心中只有自己而无他人,往往看自己优点,看别人缺点,甚至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缺点。因此,家长必须耐心地培养孩子的“肚量”多带孩子去一些公共场所,让孩子与同们一起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的性格,孩子小时就有很好的“肚量”,为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鸡肠鼠肚的人往往是自寻烦恼,一点儿事就钻了牛角尖。

其三、要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一切均被安排得妥妥贴贴,根本用不着自己去努力,去进取。久而久之。很容易使一些孩子缺乏进取心。其实,家长也不可忽视培养孩子的进取心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肯定孩子的才能,如孩子确认要干某件事时,做家长的应给予支持肯定,相信孩子的才能,并鼓励说:“你行,你真行。”这样,孩子会倍受鼓舞,努力进取的决心可想而知了。其次,当孩子有些失败时,尽量不要训斥孩子,而是耐心细致地给孩子找原因,分析情况,确定改进方法。试想,如果孩子稍有不顺父母就谴责,这样的孩子日后他的进取心会上哪儿呢?第三,对于一些特别胆小怕事的孩子,家长应多加鼓励,少批评甚至不批评,让他们通过努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逐步形成“我能,我行”的自信心理,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其四、要培养孩子的成功意识

孩子年纪小,易被一些大人看来似乎很小的事而激励。殊不知,小小的事却包含孩子成功的喜悦。作为家长,应学会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孩子有了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做成的一只“纸飞机”,搭成了一辆“大卡车”,家长都得适当夸奖鼓励。这样,他们的自信心足了,心情更好了,也会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奋进,相反,如果家长无端训斥,就会大大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变得畏缩软弱,失去信心,影响今后发展,作为家长,都应看到自己孩子独特的优势,发挥其特长,努力培养孩子的成功意识。

总之,人的心理素质,会对人的一生起重大作用,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切莫轻视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多运动或多参加劳动。

运动和劳动都能使孩子身体健壮有力,反应敏捷,动作协调,聪明,乐观,促进良好品德和思维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孩子功课忙、作业多时,更要鼓励孩子坚持参加运动或劳动,这样可使他保持旺盛的精力,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运动或劳动,这样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玩得更加开心,有益于身心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