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芦咏莉:让孩子学会沟通

标签:
芦咏莉 |
分类: 经验.评价 |
最朴素的育人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Q:本次论坛主题是"基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基础",想请芦校长简要介绍一下实验二小在这方面的教育心得。
芦咏莉:谢谢,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基础教育的一些看法和认识,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工作的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成立于1909年,在这所拥有逾百年悠久历史的学校中,至今还保留着学校刚成立时的钟。当年,那钟声就是召唤所有学生上课的铃声。此外,在我校百年校史中,有三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教育家,陶淑范先生、霍懋征先生以及现任的李烈校长,在这三位杰出校友和许多代实验二小人的努力下,实验二小的成绩也确实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其中实验二小最重要的一个育人目标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讲,实际就是让我们每个人活出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在学校里有最重要的两个人群,也就是教师、学生,所以我们提出的是"双主体育人",这个学校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圣地,所以在这里学校提出了很多举措促进师生共同的成长。其中培养领袖能力,我想举一个小例子,比如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无论是什么样的课,每节课在40分钟之内有一个2+38,就是说有一个课前精彩两分钟,这两分钟老师会以不同的方式排序,会有小朋友到台前演讲,他可以邀请别人来,也可以与同伴发起互动,总之他是做一个演讲、展示的能力,这对孩子的帮助很大,同对老师来讲,我们每次集会之前也有5分钟给老师随时表达的状况。当然具体的举措还有很多。
到今年9月份开学我们大概会有90个教学班,3700多位学生,270多位一线教师,因为我很喜欢我的学校,尤其是我们在西单校区,欢迎大家有机会可以参观,在我来看几乎校园里是一步一景,比如说学校里会有100块有成语故事的石头,还有300多个神话故事在学校长廊中,所以每个地方都会有很多的教育元素。剩下的细节我们随后讲到。
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别限制孩子的身体运动
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别限制孩子的身体运动
Q:所谓基础教育一般的理解是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请问您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应该是什么内容?
芦咏莉:可能我的想法比刚才两位美国校长的理解更宽泛一些,我是基于中国家庭在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弱项,提出更多的想法。
作为一个小学的校长,我其实很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不太舍得孩子冒险,这样的话就导致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拓展训练时身体状况的不到位,导致孩子的意志、品质也不到位。我特别想跟在座所有家长分享,事实上我们在看一个孩子是否聪明的时候是跟他的大脑机制是有关的,有关脑科学的研究会告诉我们一个结论,只有在运动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皮层才是最处于弥散性的活跃状态,那么我们说学习就是建立连接的过程,就是大脑皮层不同的神经原之间建立连接,所以体育锻炼不仅是简单的孩子身体强壮的要求,他实际上孩子的意志、品质,学会交往、守规则等多方面发展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趋势。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不太赞成父母对孩子在运动时间上的限制以及他运动中对冒险的尝试,因此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强调的是孩子的身体一定要好,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们才会提出,李烈校长在2013年的春季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论坛时就明确提出希望运动成为我们一个自觉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对孩子,对我们成人也是,这大概是终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最困难的教育课题——如何让孩子越来越聪明?最困难的教育课题——如何让孩子越来越聪明?
芦咏莉: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我们希望他变得越来越聪明,聪明是需要以知识为载体的,但是我们都知道知识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希望在我们的学校是通过有限的知识学习,让孩子获得如何学习的技能,我们最核心的是希望让孩子学会思考。因此在我们的课程设计中有主题研究课,这就是从孩子身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这时候孩子就要学会如何界定一个问题、如何调查一个问题、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信息、如何跟同伴合作、讨论,最后怎么去写他的报告,有的孩子是一种艺术取向的,所以他可能不是通过写报告做完这个课的作品,他是通过艺术创作,比如通过相声、戏剧表达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特别希望孩子学会的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学会怎么样思考。我们考虑了一个孩子从研究一个问题的从头提出问题到最后他如何展示自己作品的全过程训练,现在这样一门课在我们学校进入课表,每周两节连排,效果非常好,而且带动家长也从全新的角度,从多角度思维的广泛性以及综合系统思考的角度看待一个问题,所以会改变很多人的状态,包括对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也很有帮助。
基础教育中的品格培养——让孩子学会如何和世界沟通基础教育中的品格培养——让孩子学会如何和世界沟通
芦咏莉:孩子的品格培养,其中很核心的是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因为孩子要适应社会生活就要学会和人交往,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品格就是要学会尊重人。世界通用的一个交往黄金定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外我们听到的是我要用希望别人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非常重要的品格,这些品格一般我们有阅读、各种活动、各式各样的节日,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孩子了解各国的文化,总之我们是在这些方面希望孩子们能够为他的终生发展打一个基础,身体、思考、交往。
家庭教育应提高孩子的何种核心能力?家庭教育应提高孩子的何种核心能力?
Q:
芦咏莉:其实从我学科的背景来讲,我想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能力。
大家所说的死记硬背其实也是能力的一种叫做记忆力,所以如果单从记忆力来说,记忆力有很多的方法,比如意义的解读方法、特殊遗忘曲线等一系列的方法,从知识的角度来讲,其实核心的能力不是记忆力,因为记忆力每个人的水平高低是不一样的,但并不一定记忆力好的人一定很成功。所以在所有的认知能力中我们会认为思维的能力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其实问题解决才是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挑战,问题解决尤其是未知问题的解决,这时候才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且这对于人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在知识方面其实也分为很多种,有一种就是事实性的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就是"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是有其它的方式就是他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在小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少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因为孩子太小,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所以我们一般"是什么"这个知识会让孩子知道,但是更重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区别就在于孩子知道这个事实。举一个例子,这是"风",其实我们都没有见过"风",那怎么办?当风吹起来柳条在动你就知道有风了,那么我们的孩子就知道这是"风",但是我要让他怎么知道?这就是他感知的一个能力,所以你可以带他玩、你可以给他吹、你可以让他去观察,你还可以让他在逆风的时候五指张开,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在教会他"风"是什么,能力的东西是可以迁移的,他可以迁移到下雨的时候、到水的时候,到很多其它大自然界我们有时候看不清楚的时候他可以观察、感知。还有就是如何应用,如何用它解决问题,能力其实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可以迁移的,就是不同的内容下他还是可以用这种方法了解它、熟悉它、掌握它的特性甚至去应用。所以我觉得区别在这里。
说到死记硬背和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创新,即使是对于那种最基础的知识你在教他的时候假如你就注重了这个过程,那么这时候孩子自然会对一个老师还没来得及教他的东西,他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发现、感受,甚至去应用、创造、制作什么东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提出来的能力分层学说包括在美国的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提问方式就会明确提出,这个提问问的是事实本身还是我们要教孩子学会问,先是事实它是什么?我是否知道?能否举一个例子?再往上能否比较?建立联系?再往上能否评估?创造?分类?我觉得到那一步,孩子就已经从简单的记忆走向了可以做更多的加工,所以我觉得可能需要我们在提高孩子思维的水平。
中美小学生的差异到底在哪儿?中美小学生的差异到底在哪儿?
Q:关于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区别我们讨论了很多年,一说起美国的中小学生总说他们快乐、自由、奔放,但是基本功不扎实,一说起中国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基础扎实,但是扼杀了天性、缺少了自由、没有了人性等等,您认为这样的观点正确吗?美国的学生是那么自由吗?是那么基本功不扎实吗?中国的学生是那么不自由吗?基本功就那么扎实吗?
芦咏莉:其实就我的观察而言,中国的孩子应该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给的东西多,比美国的老师给的知识内容量上要大、要多,即使我们在学校控制了量,我们的家长也有一种心态就是担心孩子在浪费时间,自己还要额外再给更多的量,所以这样的话看上去我们的孩子学的比美国孩子要多、知道的更多,而且可能知道的也更深,实际上孩子的时间只有这么多,所以带来一个负面的作用就是为了给这么多的量,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太多的是老师直接给出,而忽略了让孩子发现、探索的过程,因为孩子发现、探索是一定需要花时间的,为了保证这个量,我只好牺牲这个过程。这样就使得这些孩子学习的后劲有问题,因为这个世界的知识确实太多了,而且对于他的未来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举例,虽然我是博士毕业,但是大家知道当我真的结婚、生活过日子的时候,怎么做家务?怎么样布置房间?这些都不是你学过的,都是未知的,那这些东西你是否具有这种探索能力?这都会具有很大的挑战。所以我觉得这是很不一样的地方。
我特别想要补充袁女士所提到的双赢思维,其实这里就有一点,要想双赢就必须要有一个富足的心态,如果人贪的话就永远不会双赢,你永远觉得自己不够,所以这一点我想跟所有家长提建议就是适可而止,因为带来的另一个危害就是剥夺了孩子课下游戏、玩、正常交往的时间,这才会导致很多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觉得自己的苦难终于结束了,我开始玩了。那么在国外他的时间如果安排合理,孩子有足够的休闲时间,等他真正上了大学他会发现这东西这么有意思,我已经玩够了,他可能就更加的投入学习,其实我很多时候感受到的是这点,所以您刚才提到的中国基础教育给到的知识的深和扎实其实只是集中在量的问题上,但这是表浅的,因为是我们给的而不是孩子发现的,我觉得差别在这里,所以可能没有后劲,这是我的想法。
我想如果可以的话再补充一点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其实我们忘掉了基础那个词,我们很多时候把我们所教的知识的量上或者深度上更加走向了学术化,事实上我所知道的,我们忘掉了培养可以是一个公民应该有的基础素质,如果这样有时候我们不需要那么难、学术味道那么浓,但是学术思维的过程我觉得是需要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美国有一个课程就是为有学术思维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出口,所以事实上我们现在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也希望能有低于1、2个标准差的特殊教育和高于1、2个标准差的设置,如果这样的话我想可能就会面对每一个孩子,但是这对于课程设计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Q:请问卢校长,6-14岁期间的孩子,你们认为最应该给他们的基础是什么?请您用一句话回答。
芦咏莉:秩序感。
Q:如果家庭资金充足、具备出国的条件, 那么6-14岁期间的孩子是出国好呢?还是在国内接受教育更好?
芦咏莉:如果你想把他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就把他送出去,如果你还想让他成为你自己的孩子就请你先留下他,在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之后再送他出去,因为此时他才有辨别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