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出这8大误区,你就可以大胆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2016-05-12 20:18:15)
标签:

中华龙

分类: 幼儿.小学
很多爸妈都热衷于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希望孩子长大成为科学家,但却往往陷入误区。一位对此颇有心得的“米奇爸爸”,总结了儿童科学启蒙的8大误区,各位爸妈中枪了吗?可别让这些错误毁了孩子的好奇心呀。
    误区一科学启蒙不必太早,至少要到5、6岁吧
  孩子是带着好奇来到世界的,很小的时候,这位“婴儿床里的科学家”就在观察我们,他兴致勃勃地试图理解身边的人,周围的东西,听到的各种语言,不断的进行各种微小实验来明白这个世界。
[转载]走出这8大误区,你就可以大胆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国外科学研究发现,在0-2岁,孩子主要通过自由探索和自发的试验,来发展肌肉的协调性,发展自己的知觉,形成对世界的感性认识。2岁以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开始用动作、实物演示等方式,让孩子对自然现象有特别的关注了。  
      一般认为,3岁以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的科学启蒙了。所以,5、6岁才开始,你就让孩子的好奇心闲置太久了!
      误区二科学观念要多年学习才能建立,童年印象不重要  
    其实很多对于科学的观念,很小就在孩子心中形成了。如果父母不做引导,错误的观念会伴随终身。如果父母也是这样不求甚解地接受了很多错误观念,孩子也常常会继承下去。  来看看这张图,在孩子甚至很多大人的头脑里,这样的场景很真实。
[转载]走出这8大误区,你就可以大胆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你发现问题了吗?  对了!北极熊生活在北极,不可能和南极的企鹅成为邻居。所以科学启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几乎所有孩子都希望他们能生活在一起,更好玩有趣),又要让孩子在头脑中构建一幅真实客观的自然图景。
       误区三对孩子来说,知道“是什么”就够了,“为什么”还不重要
  我们经常看到,爸爸妈妈把孩子带进一座花园或一片田野,指着花草动物对孩子一一讲解:这是喇叭花,这是蝴蝶,这是……似乎孩子记住了很多动植物的名字,就很长知识了。  其实孩子更好奇的,是动植物背后的“故事”。

[转载]走出这8大误区,你就可以大胆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美国物理学家、原子弹理论先驱费曼,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去附近的树林里散步,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这是一只什么鸟,那是一只什么鸟的时候,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
  然后鼓励他思考后提出假设,再去验证。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身使用的方法,他在没上学前,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
       误区四男孩比女孩适合学习科学,让他们玩去吧
  男生比女生更擅长数学和理工科学习,这已被证明是没科学依据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学教授珍妮特·海德博士用700万大样本粉碎了这个成见。
  当该研究结果发表于2008年的《科学》杂志后,海德博士收到了教师和家长、学生打来电话,只为告诉她:“是的,我们班上的男女生在数学和科学上的表现的确没有半点区别”。

[转载]走出这8大误区,你就可以大胆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海德博士坦言,这种“理科性别歧视”杀伤力巨大,因为“它会挫败女孩们从事数学或工科专业的勇气,也会影响数学教师对待男生和女生的态度”,以至于出现心理学上的“自动实现”效应(越是臆想和担心的事,越容易真的实现)。
  记住,错误的理念,对孩子将是致命性的打击。
       误区五孩子没科学天赋,也不想做科学家,没必要科学启蒙
  其实没几个孩子不喜欢科学,关键在于他最初是如何和科学接触的。同时,也没有多少喜爱科学的人,最终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也就是说,人人都有科学素养的种子。不是因为要成为科学家才学科学,正如不是因为要成为音乐家才去听音乐,弹钢琴。

[转载]走出这8大误区,你就可以大胆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在米爸我看来,一个富有科学和艺术素养的公民,胜过一个蹩脚的科学或艺术工匠。
  科学和艺术是伴随终生,无人可以剥夺的权利,除非你自己放弃。
      误区六给孩子买一套百科全书,或者下几个科学APP就够了
  70后80后这一代,小时候的科学启蒙,大概就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吧。今天很多偷懒的父母,也是买一套书给孩子了事,或者在PAD里下几个科学游戏APP,光荣完成任务。       其实,国际上最通行的幼儿科学启蒙方法是“创造性探索”。即让孩子亲自参与和体验科学实践,允许孩子个性化自己的科学活动,创造神奇、神秘的体验,引发孩子进一步探索的好奇心,并在流程明确的操作过程中,熟悉掌握科学实验的相关技能。
  介绍一个米奇很喜欢的“种红豆、绿豆游戏”。
  观察种子的生长,不光可以让孩子体验亲手种植,每天浇水,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神奇过程,还可以开始教会孩子如何做观察记录。
  方法如下:
  1)给孩子两颗不同的种子,种在不同的容器里,譬如纸杯;
  2)给孩子制作一个种子种植观察日历;
  3)孩子每天浇水,观察描述种子生长的情况,并在日历上打钩;
  4)标记出种子发芽的日期,数一数种子发芽用了多少天时间?
  5)比较不同种子的成长速度;
  6)画出种子生长过程。

[转载]走出这8大误区,你就可以大胆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米奇通过种子种植活动,学会了做观察记录,培养了他的观察、描述、记录、数数,比较和测量等科学实验技能,这些习惯和技能,对将来的正式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
    误区七科学启蒙阶段就是了解知识,不可能建立“科学思想”
  这是复旦老校长、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告诉米爸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年世界中学生物理竞赛出了这么一道题:不用任何物理仪器,能自己提出一个科学论点,并来证明它么?
  中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很不适应,他们习惯了做试卷,解难题,做实验,但居然要自己出题、并不借助仪器来实验论证?这个好难啊。
  最后美国中学生获得了冠军。他们提出的观点是:食物从嘴巴往胃里“下落”,并不是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  给你10秒,猜一下,他们如何论证的?

[转载]走出这8大误区,你就可以大胆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对了!倒立,吃东西,也能吃进肚子!BINGO!
  想出这个主意的孩子说:小时候很喜欢倒立,曾经边倒立边吃东西,当时就想过,为什么东西都往下掉,但倒立吃东西不会掉地上呢?
  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有探究的能力,这些其实就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源泉。
      误区八好的科普读物,科学性第一,趣味和实用没那么重要
  科学本来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好的儿童科学读物,除了科学可信之外,一定要好看、有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为生活是儿童启蒙认知的基础,低幼儿童,尤其如此。

[转载]走出这8大误区,你就可以大胆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

  米奇5、6岁时,有一次在厨房看到了蟑螂,然后又在他最喜欢的科学读物中发现了“蟑螂”,便拖着我读故事,一起研究起来。后来他就兴致勃勃地给奶奶和妈妈科普起来:蟑螂太可怕啦,我们餐桌下不能有食物,否则就会引来蟑螂,所以食物掉下来要赶紧捡起来。厨房要及时清理,垃圾要及时倒掉。蟑螂的繁殖能力可强啦,一只大蟑螂,最多可以生出4000多只小蟑螂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