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六养”修身抗病:水声养耳 静坐养筋
(2016-05-08 09:59:27)
标签:
环球网-生命时报 |
分类: 传统文化.休闲 |
中医养生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明代学者陈益祥提出了“六养”: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绛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就是强调怡情养性,从而调畅气机、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维持机体健康。
我们不妨学学这六养,用平和的心态来养生和预防疾病。
水声养耳。
国内外临床上则有用海浪声治疗耳鸣的方法,如聆听瀑布声或海浪声,可以有效缓解耳鸣症状,有助于耳鸣的康复。这与使用近似耳鸣频率的耳鸣助听器的治疗原理相同,即确认患者耳鸣属于低、中、高音频耳鸣的哪一种后,将水声音量控制为略大于耳鸣的声音,可以治疗耳鸣。另外,耳鸣者多伴有情绪焦虑,有条件的患者多置身于自然环境的水声,更具舒缓压力的作用。
但“绿养眼”并不代表我们只要盯着眼前的一盆花卉就可以获得,而是强调人要走进大自然,目之所及,尽可养目。因此,远眺才是其核心要义。傍晚时分光线比较柔和,远眺青山绿树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睫状肌,缓解眼疲劳和纠正近视的效果也更好。青少年早期近视和低度近视的成年人更要养成每天远眺绿色的习惯,有助于恢复正常视力。
观书养心。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养心修德。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的长寿经里有一句话叫做“养生必先养心,养心必先养德”。德从何来?读书正是一个经济又实惠的绝佳途径。读书就是培养胸中的山水,通过明晓事理来实现自己内心的平静,从而养心养性。
琴书养指。
人体有12条经络,其中6条经络的循行经过手部,并在手指末端分布有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等重要“井穴”,通过按揉井穴或刮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宋代欧阳修就在《琴说》中记载了学琴治疗自己“幽忧之疾”和“两手中指拘挛”的经历。
书法、绘画都是寓动于静的运动,通过运动手指、手腕来带动手臂和全身,集浑身之气力于笔端。练习时往往“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既能舒筋活络、畅通经脉,又能使人情志舒畅、身心放松,从而调和内外、延缓衰老。
杖履养足。
手杖的长短是最重要的。当人体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手杖高度与手腕部同高最适宜。需要注意的是,手杖的把手部分不要太光滑,底部一定要能够防滑。底部为多脚设计的手杖,支撑力和稳定性更好,尤其适合平衡能力较差、有中风史、关节炎或腿部有伤的老人。其次,手杖不宜太沉,否则不方便使用。
静坐养筋。
简单的盘腿静坐,配合均匀缓慢的呼吸、闭目养神,每晚入睡前静坐15分钟左右,可有效舒缓紧张压力,缓解慢性疼痛,改善睡眠不佳。
以上“六养”,在培养高雅情操的同时,可使脏腑和顺、气机调畅,实现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