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走在大路上——听房涛院长教育讲座有感

(2016-05-03 08:28:57)
标签:

北京和平里第四小学李

李莉

分类: 经验.评价
       2016年4月26日,我校请来了教育专家房涛老师给我们做关于课程改革的讲座。此次讲座,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所在,闭目冥思,似乎懂得了“瓶颈”这个词的含义;感受颇多。
       一、课程是“森”,课堂乃“木”。
       课程、课程改革这两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在做着研究。我们立足于课堂,把课堂当成教学的主阵地,围绕着课堂我们来来回回,回回来来走了一圈又一圈,从教案到学案,从学案到教学案,我们都在扎扎实实开展课堂教学,每个人在课堂内外都是认真的,每个人在课堂内外都是努力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课堂内外做的很好,的确我们真的也很认真的在做着。
       但是,从学生身上我发现从入学的新奇、渴望渐渐的已经变成了无视、失望,甚至有老师打趣道“从他们的眼光中已经看不到灵性。”,也许学生真的就是进入了厌倦期,可是教师束手无策,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瓶颈”吧。
        聆听了房主任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看到的只是 “冰川一角”,我们只是看到了课堂这棵大树,一直施肥、浇水,让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然而树大却挡住了视线,挡住了出路,寸步难行,要想找到新的出路,必须扭头向左、向右走,必须要有更适合的出路,这时房主任告诉了我们一个新词,它叫“课程”,“课程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内容总和”,它既是教书又是育人。“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每一个事物、每一株草花,每一张桌椅……它们都是富有灵性的,都是有生命的,都是育人的教材,课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课程是一张无形的网,而课堂只是网中的一个分支。我想这也许就叫智慧吧。
       做一个比喻,如果说,课堂是树木,那么课程就是森林,作为老师既要看到树木更要胸中有森林,才不至于走进迷宫,不得出路。
       二、整合是“路”,分散乃“终”
       课程整合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整合?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不仅如此还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通过整合,实现拓展,发生转变,对于六道河中学来说,智慧课程体系就应该培养学生的智慧之道、健康之道、审美之道、德育之道、创新之道、社会之道。具体而言可以将课程领域整合为四类,即科学与信息课程、语言与人文课程、身心与健康、审美与艺术。科学与信息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微机、信息与技术;语言与人文课程包括语文、英语、历史、思品等,身心健康:包括心里咨询和体育等,审美与艺术包括美术、音乐、合唱团、管乐团等。这样整合以后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全面的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它即将成为引导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一条坦途,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如果继续我行我素,单打独斗也许就会曲终人散,学生一拍走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随着课程建设与实施不断深化,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不断在发展,“为每名学生创造适合的课程”是我们教育者始终不渝的追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