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家讲说习惯重要,自己也给学生强调好习惯是影响人终生的。但究竟怎样来培养形成良好的习惯?今天读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始对习惯的形成从理论上有了一个认识。
该书指出,习惯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也就是说,要培养形成良好的习惯,不仅要具备要“做什么”和“为什么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怎样做”的技巧,还要有“想要做”的意愿。足见,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形成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做坚持不懈的努力。
魏书生老师说,教育就是培养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把这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可是,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注重了习惯形成三要素中的前两个——“知识”和“技巧”,而忽视了其中不可或缺的第三个要素——“意愿”。这就好比A劝B戒烟,A道理讲了一大通,方法说了一箩筐,可B为什么烟戒不了呢?最大的原因就在于B戒烟的意愿不够强烈。
如果以此类比我们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与写作习惯,恐怕更多的时候,首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学生产生读书与写作的意愿了。
第一,要把学生读书与写作变得好玩起来。从道理上讲,读书与写作更多的情况下应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只要不伤及他人,尽可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但是我们毕竟要面对中考和高考,所以在读什么书上还是应该鼓励、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譬如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与他们同龄的人的作品、读一些励志性的作品开始,渐次地指导他们阅读课标推荐的作品等;至于写作,还是随性写作比较好,只要学生能把自己的所读、所思、所见、所悟、所闻、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行了。愿意读了,乐意写了,自然就能读进去了,也就能写出来了。
第二,要让学生体验读书与写作的成功感。人们做事,都希望有获得感、成就感,读书与写作也一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我们能多给学生搭设一些好的平台,创造一些使学生能体验到阅读与写作成就感的机会。譬如,我们可以组建学生读书兴趣小组,组建文学社团,让学生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带领下,开拓个性化的阅读天地;也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随笔征文评选等活动,进行读书笔记交流、展览,读书典型事迹宣传等,使学生共享读书写作成果,体味读书写作的愉悦感、成就感。
第三,要给学生做出读书与写作的榜样来。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濡染,是一种熏陶,是一种浸润。这种濡染、熏陶、浸润,更多的是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读起书来,写起文章来,老师首先得读起书来,写起文章来。管建刚老师在不知疲倦、乐此不彼地写啊写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学生的作文动力系统,很值得我们借鉴。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读书写作的主观意愿培养起来的时候,他们也就抵达以读书写作为乐的境界了,自然也就养成读写的习惯了。(2016年4月14日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