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养正,文明以健”,是广东省深圳市坪洲小学的校训。
5年前,作为全国优秀校长、省特级教师的张云鹰受命创办这所学校。基于她对传统文化的精深研习,基于她对儿童教育的独特理解,张云鹰为这所新学校拟定了这一既充满古典韵味,又蕴含了现代意识的校训。
好的校训,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也代表着对美好教育的憧憬。
来听听,在坪洲小学的校训背后,寄予着张云鹰校长怎样的理想与情怀?
孔子说:“五十而学易。”我从2008年开始学习《易经》,从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的详解易经六十四卦和他的《国学天空》等著作中受到启迪,深感《易经》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的源泉。
2011年9月,我受命于坪洲小学,有幸成为创校校长。大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到《易经》中去寻找我们的校训,寻找办学的灵魂,像清华大学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千古校训一样,成为学校师生每日可反躬自问的座右铭。
我认为,小学的校训要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校训重在阐述教育思想与理念,揭示教育规律与方法,为此,坪洲小学取意于《易经》,确立了“蒙以养正,文明以健”的校训。
“蒙以养正”源于《易经·蒙·彖辞》,“蒙以养正,圣功也。”正,是正道,是人世间光明之途;正,是正气,是天地间浩然之气。意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培养儿童端正的心性及行为;启蒙教育即为人生打底色,就要培养儿童走正道,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正人君子。“蒙以养正”作为小学教育、作为一所新学校的校训简直就是完美无缺。
但仅有这一个词,似乎略显单薄,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我在《周易·同人·彖辞》中看到,“离者,明也;乾者,健也。既明且健,同和于人,谓之同人”。从这句话中得到灵感,我想到了“文明以健”四个字。“文明”,是符合天道自然内在运行规律的社会形态,是符合道德伦理的言行和品格。健,蕴含身体健康、体魄健壮、心灵强大之意。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德行文明、身心健康的城市人、现代人、国际人的素养。“文明以健”紧随“蒙以养正”,简直天衣无缝。
“蒙以养正、文明以健”分别雕刻在两块大石头上,矗立于学校大门两侧,启示教师们在教育过程中启发人、教育人、发展人,努力把学生塑造成“文明以健”的正人君子,既关注孩子小学六年,又要影响其一生。
基于这样的校训,我们渐渐明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首先,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是解惑大于授业。
《易经》的“蒙”卦的卦象为“坎下艮上”,即山下有水之意。早晨水蒸气自山脚上来,一片大雾茫茫,前路不清,如小孩一般,走在路上找不到方向,就想找一位前辈指点迷津。
这不正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所在吗?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蒙童遇险,前路阻塞,急于想找到解除危险的办法;从教育者的角度看,长者帮忙,为蒙童排难解惑。这与教育的原本过程何其相似?学生有了学习的困惑,师者启发和帮助其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给予孩子适时的帮助,引其渡出迷津。
其次,教育的时机把握和选择使学者从被动走向主动。
“蒙”卦中说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思是:不是师长乞求幼稚学子接受自己的灌输,而是幼稚学子借助师长的启发获得智慧,讲的就是启蒙教育中的教育方式和时机选择的重要性,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重要,只有儿童学有疑惑,主动来求“我”教导了,才说明教育的时机已经来到,教育的效果才更加理想,否则很有可能陷入被动式、接受式学习的困局。所谓教者“诲人不倦”,习者“学而不厌”;教者“循循善诱”,习者“欲罢不能”,如此这般才能做到师生志趣相应,教学相长。
再者,管理的真谛是凝聚人心懂得同人的力量。
在天底下生起一堆火,火光上升,这便是“同人”卦的卦象。这个场面,正是上古时期、甚至是原始时期人类的生活写照。大家聚集在一堆篝火旁取暖,烧烤食物,一同商谈有关生存的大问题,或者一同载歌载舞,共同享受欢乐的时光。尽管条件艰苦,但是大家聚在一起,同心同德,极其快乐。“同人”卦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正因此,我们的校训作为学校的顶层设计,既回应了以“正”治校,追求光明磊落的境界,又在管理上倡导“人心齐,泰山移”,以求同存异为原则,实现开放式管理的大融合,体现君子管理之正道。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坪洲小学校长)
加载中,请稍候......